文|芒果屋子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芒果屋子)
一本好书,在阅读前,你总能在不经意间获得与它有关的讯息,只等一个契机,点燃你阅读它的渴望。《局外人》,小部曲、大杰作,豆瓣上也一致给出五星好评,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但促使我真正开始阅读它是因为书籍腰封上的一句话:“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
作为一个常在社交场合感到孤独的年轻人,我带着期待,想要从书中寻找到一个答案。当然,也很好奇,这样薄薄的一本书,到底有怎样的能量,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成名代表作。
小说有个与众不同的开篇:“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这一惊世骇俗的开头,获得了文学界诸多赞誉。短短的十几个字,便将小说主人公默尔索对生活疏离和无所谓的人物个性描写的淋漓尽致。也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我曾听过,当你阅读一本书时,会拥有三个故事,书籍本身拥有一个故事,写书的人有一个故事,读者对书产生的解读又是另一个故事。想要深入了解一本书,先从写书人的故事说起。
1
阿尔贝·加缪,法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是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荒诞哲学”一无所知,没有关系,当你读完《局外人》,便会对“荒诞”有所了解)。加缪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从小和母亲在贫民窟中长大。这样的经历使得加缪成为一个渴望自由的人。
加缪的人生,正如他的小说所揭示的一样,生命充满了无常与荒诞。他从未和父亲生活过,去看望父亲的墓碑时发现自己比父亲还年长。他的婚姻生活也不够幸福,第一任妻子是个“瘾君子”,第二位妻子让他觉得他们更像是朋友,而非爱人和夫妻,所以他有很多飘忽不定的情人。渴望拥有完整家庭的加缪一生都没能拥有高质量的婚姻。然而,更为轰动的是加缪的死亡,47岁的加缪死于一场车祸,但那天车子行驶在安全的公路上,没有恶劣天气,也没有其他车子的干扰,奇怪的是加缪被甩到后车窗,颅骨被玻璃穿过而死。这时,距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隔了三年。仿佛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加缪因“荒诞”文学而出名,又因为一场“荒诞”的车祸离开了这个世界。
了解加缪,或许能更好的了解他笔下的默尔索。他们都是追求自由的人类,然而对自由的追逐经常被偶然与荒诞所限制。
2
“荒诞”一词,总是反复出现,这是无论怎样解读小说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事实上,当我们内心发出一个为什么的疑问时,便是意识到荒诞的开始。在阅读《局外人》时,这个简短的故事,总会让你感受到压抑与荒诞,也忍不住会问“为什么”。
《局外人》的篇幅很小,故事也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未婚男青年,他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都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因为无力给母亲提供更好的生活和陪伴,他将母亲送去了养老院。母亲死后,参加葬礼的他并没有哭泣。并在第二天接受和女友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后来,因为觉得无所谓,帮助邻居雷蒙一同设计报复了雷蒙的情人,也因此得罪的邻居情妇的阿拉伯人哥哥。在海边时,他们同阿拉伯人有了争斗,默尔索出于自卫性质用枪误杀了那位阿拉伯人哥哥,也因此走进了监狱。最后因为默尔索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而推导出是预谋性杀人,被判处了死刑。
阅读整部小说,情感总是处于压抑的状态,直到最后,和默尔索一起爆发。在这个过程中,我忍不住的问,为什么默尔索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为什么他在母亲的葬礼上不哭泣?为什么在法庭上他不替自己辩解?为什么······
可当我清醒后,又开始反问自己,那位母亲去到养老院没有得到更好的陪伴吗?为什么他一定要在葬礼上哭泣?难道不哭泣就代表默尔索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不,不是的,只是因为我们觉得他应该哭泣,应该悲伤,这是约定俗成的规定。他破坏了这个规定,便也因此受到了道德上的绑架。加缪在《局外人》后记中写道:“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我只是想说,这本书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不参加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就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在生命边缘,孤独而充满肉欲。”
人总是在无意识中受到社会的规训,该怎样做才是符合大众期待的,该怎样做才是合乎人情世故的,默尔索发现了这一规训,在他看来这样的规定是荒诞的,他拒绝。做世俗陈规的抗拒者,因而默尔索是孤独的,但他遵从了内心,又是自由的。
3
不同的读者对《局外人》的解读总是有差异的,从默尔索身上获得的感悟也因人而异。作为一个在社交中也有“局外人”之感的我,对默尔索有很深的理解。但同时,面对他凡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又有些哀其不幸。
“我都可以”大概是默尔索的口头禅。邻居雷蒙说默尔索是他的朋友,并请默尔索帮忙设计报复他的情妇,默尔索只是觉得成为别人的朋友这件事无关紧要,他都可以,于是他帮忙了。女友玛丽问默尔索如果有另一个女人同样爱着他,并想要和他结婚,他是否会同意,默尔索觉得这对他影响并不大,他都可以,于是他肯定地回答玛丽“是的”!老板给默尔索去巴黎工作的机会,他依然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对朋友、爱情、事业,默尔索一直是很疏离的态度,这让他缺少了强劲鲜明的生命动力。
可在困境时,他这般的“无所谓”又会让人觉得勇敢。在监狱里的日子是艰难的,默尔索逐渐承受着从自由人身份到监狱人的转变,没有失控、没有歇斯底里,只是在慢慢地习惯。“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这其实也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生前总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头顶天空的流云,无所事事,我也会习惯的。”这两句关于对生活习惯的说法,其实也是对命运的一种接受。人生不是无尽的抗争,那太累了。学会接受其实也是一种智慧,我认真地生活,却也接受命运给自己的安排,不抱怨,只是安静的接受,再习惯。
除了“习惯”这样洞察生活的处世哲学,“拒绝撒谎”也是默尔索美好的一面,虽然这样让他失去了生命。在法庭上,只要他承认,在母亲下葬那天,他悲痛万分,那么就可能免于死刑。但他仍旧拒绝。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他觉得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把一切重头来过,她应当感到解脱,没有人有权利为她哭泣。
默尔索活得很通透,他知道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拒绝于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此地。临死前,神父来看望他,他再一次做出与世俗相悖的拒绝,坚决抗拒神父口中的彼岸幸福。这让我觉得默尔索的形象是高大的。
加缪说:“默尔索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
默尔索,一个洞察与虚无,消极与积极的综合体。一点点走进他的生活与思想,我们总能找到强烈的代入感,无论是他无所谓的生活态度,还是面对世俗陈规的抵抗,在今天这个社会,总是能找到同类。因而,默尔索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物。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渐渐地感受到默尔索的能量。做世俗陈规的抗拒者需要很多勇气,做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那一小部分也相当冒险。我至今还记得一位同行的伙伴曾说过,她会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我们有时会在社交中感到孤独,那也不过是和多数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在人群中踽踽独行的那一拨人,很难说他们是被淘汰者还是先行者,但我想,他们或许都想要追寻思想与行为上的自由。正如本文题目所写,做世俗陈规的抗拒者,是孤独也是解脱。人生很短,潇洒一点又何妨。
作为《局外人》的读者,我所看所感的也只是《局外人》的冰山一角,我想,这本书值得再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