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描写一篇有关食物的文章中说道,“人总是选着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这么多年了,对吃的热情始终不曾褪去,喜欢在餐桌上和人打交道,喜欢让亲情和友情在热气腾腾的氛围里萌生,总觉得那碗筷间的好滋味,就是恰到好处的人间烟火气。
周末的时候,邀请三五好友来家做客。一起下厨,一起吃饭,一起在窗边晒着太阳。喝点小酒,回忆回忆年少过往和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顺便八卦一下远处的近处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明星的凡人的糗事,既开胃又开心,实在不失为职场减压的一大法宝。
常常安慰自己,人如果不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同时得罪自己的嘴,自己的胃,和自己的心。。。一下子得罪自己身上这么多器官,生活能开心吗?
吃货通常都心地善良,他们用美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馋”,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这说明我们对世界充满了渴望。当心里装的事儿越多,胃口反而越差。所以,珍惜你的好胃口,哪怕会长点儿肉。
所以——别怕!出来混,总是要胖的!
许忆在《旧时光的味道》里说过,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流浪在北京,虽说帝都小吃遍地,也以吃货天堂自居,但对于打小生活于正宗鲁菜之乡的我来说,可吃的东西实在不多。超市里冰冻的海鲜完全不是应有的味道,菜市场的水产品少得可怜,而且都呈现出一种可疑的颜色。每每在朋友圈看到家乡的亲友发聚餐的照片,弱小的心脏便会饱受摧残。
有段时间,像怀孕闹口般地怀念家乡的各种贝类,天天做梦都梦见海虹、扇贝、牡蛎、蛤蜊。。。年假前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说要回去吃个够。
可是到家就大年三十下午了,海市早散了,按老家的规矩,十五以前很少会有开门的店铺,估计买都没地方买。
没想到的是行程刚进山东境内,微信上就有同学的信息过来:“给你准备好海虹和牡蛎了,到家给个信儿。”同学是将近20年未联系的,当年在校时也不是很熟悉的。
到家之后,同学果然驾车从芝罘岛赶来,送来满满一箱子海货,当时是大年三十下午!这份浓重的情义实在让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春节同学各种聚会,赶场似的奔赴在各个酒店之间,短短几天,就是走马观花。每场饭局除了喝酒,大家都把我当难民般照顾:“吃这个,北京吃不到。。。”“这个,这个,你们那儿没有。。。”“多吃点儿,外地能有啥呀!”“北京除了雾霾,你平时能吃啥呢?”
在种种同情的眼光下,我只能以埋头苦吃来回答他们的疑惑,每每撑得走不了路。。。以至于最后两天只要听到“吃”这个字,就有要吐的感觉!
离家返京,又是一年新的轮回,远离了亲人,也暂时告别了家乡的食物,相思又起,乡愁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