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电子产品对孩子来说没有那么可怕》里面提到一个数据:40%的美国人会在醒来的5分钟内看手机,而接下来的一天里,还会看50次。
在公交车上,在餐馆,在咖啡馆,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打着游戏,聊着微信,看着新闻。大家好像习惯了,似乎知道不好却麻木了。放下手机反而会更焦虑,让我们无所适从,仿佛缺少点什么。
直到有天手机坏了,在等待修手机的过程中,得以停下来看路边的风景,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品尝碗里的美食,感受到咀嚼的滋味。停下来看着周围的人要么行色匆匆,要么低头看着手机,从未像观察别人那样,清晰的看到自己,只因为手机坏了。
成年人将手机视为必须品,但如果是一个孩子拿起手机,整个家庭都会很焦虑。
孩子最初接触手机,是大人用手机拍照,放音乐,要么就是边带孩子边玩手机。言传身教的父母们将手机的吸引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孩子们对于手机的好奇心。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孩子的好奇心离不开他们的参与。
伊恩·莱斯利《好奇心》一书中写道:“人类拥有的第四个驱动力,就是好奇心”。一方面,未受控制的好奇心容易导致冲动,具有危险性。比如,它驱使孩子偷食香烟,让人点击未知链接。另一方面,它能带来专业知识的积累。比如,它让我们读完一本书,学习一门语言。
好奇心像一把双刃剑,驱使着我们!好奇心分两种:
1.消遣性好奇
对一切新奇事物着迷,称为消遣性好奇。它表现为无止境的喜新厌旧。
消遣性好奇激励人们去发现新事物,让人视野更宽,但它的缺点是:让人在走马观花中浪费精力和时间。
2.认识性好奇
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地探寻知识,称为认识性好奇。
对个人来说,认识性好奇是快乐的源泉,为心灵提供养分。
儿童的好奇心离不开父母的参与 ,在孩子会说话之前,他们是用手指来问问题的。而他们认为“指”的作用是什么,则取决于成年人的反应。
手机,可以玩游戏也可以学课程;可以看新闻也可以看书;可以陷入不能自拔也可以有效自我管理等等,有利有弊,在于个体权衡。
为什么当我们的孩子拿起手机,整个家庭都开始焦虑?
家长们害怕孩子沉迷手机中的游戏,担心孩子胡乱打开网页看到成人化的内容,担心孩子玩手机不爱学习。矛盾的是,我们常常在想让孩子安静的时候给孩子手机,担心孩子跟不上社会节奏给孩子手机。
这样的场景你是否熟悉,看手机伤眼睛,只能看10分钟,边看手机边吃饭等等。我们无心、无形的行为让孩子对手机产生了好奇心,把好奇心变成第一种,消遣性好奇。
只告诉孩子手机如何不好,我们却一天都拿着手机,让孩子们怎么相信。手机似乎带给我们很多益处,却忘了告诉孩子!
①喜马拉雅可以听书,可以录音,还可以录课文。
②番茄钟提升专注力,25分钟保持在一个页面,无法打开其它设备。
③网易云课堂有很多课程,如:手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
④拍视频、修图的APP,可以提升孩子的镜头感和表达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
当然,还有很多功能,学英语、学习普通话、画图等等。当孩子们想要手机时,我们是否可以一起和他们探索手机带给我们的益处。
哪怕玩游戏,一起去闯关,在过程中可以增加和孩子的交流;
一起录音,看谁的声音更好听;一起打开番茄钟看书;
一起拍视频,看谁的拍摄角度和拍摄内容更好;
……
和孩子一起探索,和孩子一起交流
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们的认识性好奇,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地探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