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
小 海豹的故事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抄写书的孩子
孩子的战斗方式
新加坡的皮球
在某中学讲课
我的学习方法
被洪流冲下来的人
坦克太郎的“脑袋”
树上的读书小屋
抵制流言的力量
一百年的孩子
孩子永远来得及
请等待一段时间
……
文摘
我一直为克服自己缺少 忍耐力这一点而努力,其他人做一次的事,我要做十次;其他人做十次的话,我就做一百次。我靠的 就是这样的努力……
我抄写这段话的同时,也感到害怕,怕自己没有他那样持之以恒的毅力。我跑进森林里,用木棒一边胡乱抽打灌木(打不了高大的树),一边喊着:“出生在这种地方,想看的书得不到!也没有好老师!”使劲发泄着一肚子的不满。十五岁时,忽然有一天,我决定将来要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因为我发现和其他方面的努力比起来,自己在读书和抄书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累。
4
我小时候喜欢抄写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包括古文。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首先,要父母给自己买书不大可能。邻村倒是有家书店,但很少进新书,再说我也没钱买。不过,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我是个喜欢把文章抄写在纸上的男孩子。我觉得多抄几遍就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爸爸常常对我说,“背错了不如不背”。
另外还有个原因,我从小就特别尊敬那些能把从书上学来的知识,自如地运用于日常会话的人。
这样回想小时候读书的事,使我联想起自己总是腰板挺得直直的,每天都仿佛不知疲倦似的,一门心思想多看一本更难一点的书,想把喜欢的内容都背下来。不管是和上大学以后认识的朋友比,还是成了作家后,和在国外一起学习、工作过的文学家比,都使我意识到自己不幸的童年,自己酷爱读书,却长在贫穷的家庭里。世界上的小说家、诗人之中,像俄国流亡诗人纳博科夫①那样的人,他的少年时代怎么那么幸福优裕呢?他又为什么会把文学作为毕生的事业呢?我现在的答案是:“那是时代的产物。”大家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时,如果还记得纳博科夫这个名字的话,请读一读他的自传吧。
我妻子的 少女时代过得并不富裕,也不算是无忧无虑--在战争时期和战后没人能例外吧,她得了 自体中毒症,在病床上度过了漫漫长日,却也因此尝到了读书的 甜头。生病期间,她的母亲一遍遍给她读宫泽贤治①的童话故事,听得多了,她能把贤治优美的文章一段接一段地背下来,特别是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把自己体会到的形象转换成画面。所以,时隔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她想给孩子们讲“拉大提琴的高修”,讲“老鼠母子”的故事时,少女时代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就会再现出来,她很轻松地把它们画到纸上,再涂上颜色。
我的童年虽说不是快乐和富裕的,但是少年时代抄在纸上、记在脑子里的文章和诗句,会在现在的生活中自然浮现出来。这就是说,我的少年时代或许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
……
《在自己的树下》内容截选:需要积极面对的最大课题。同时,有关这个课题的思索和 感悟也成为大江先生在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频频出现在从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个人的体验》 (!964)和《万延元年的橄榄球赛》(!967)—该作品此前 亦被译为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到最近刚刚发表的系列长篇 小说 《被偷换的孩子》(2000), 《愁容童子》(2002)和《二 百年的孩子》(2003)之中,使得作者的“文学观也随之发 生积极意义上的转变”,从对 智障孩子的关爱升华到对二十 世纪人类三大悲剧(奥斯威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广岛原 子弹爆炸)的关注,乃至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关注。 这种关注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期盼象征着纯洁无垢和美好 未来的新人—你们的出现!因为,你们与过去相连接,更 通往美好的未来。
对于渐入 老境的大江先生来说,这种期盼最近越来越强 烈,除了在大量的小说作品中不断引入孩子这一具有明显象 征性的概念外,他还第一次以平实易懂的口语文体,专门为 你们—纯洁与美好未来的象征—写下了《在自己的树 下》(2001)这部自传性很强的随笔集,分别以逃学、生存, 还有自杀、语言、反战以及学习方法等作为不同主题,与所 有具有相同或相似苦恼的孩子进行平等和真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