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和咨询者视频咨询,武志红听咨询者诉说,隔着屏幕用身体感受咨询者的能量并接纳,由此感觉自己变身为自己两倍大的黑怪,屏幕另一边的咨询者吓住了,忙问:“武老师,你怎么了?”
事后询问,咨询者“看到”的和武老师感觉到的形象是一致的。
有人评,作者写心理学上的东西,居然扯上魔幻。
A:接触过心理方面的治疗,比如空椅子、家庭系统排列,也能对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了解。
在廖老师给我做空椅子时,空椅子上模拟坐着我的家人,我面对椅子(虚拟家人)说我想说的话,最初老师引导我进入角色,开始进入…中间老师走出去接电话,我感觉我身边少了一种暖暖的依傍,有点不想继续说下去。单从认识次数讲,老师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太多存在感,但我感受到内心的一种缺失,它来自于进入角色后,我把老师当成了部分替代的家人,而且我的脑子感受清楚感知,告知他是安全的,可以接受的。所以当老师走开,我会产生一种缺失感。
很多人觉得骗人,一个可能是没有类似体会,一个可能是习惯了头脑思维,当有人讲感觉如何,完全无法进入。一枚95后女程序媛,对情感上的纠结矛盾无法理解,她更擅长逻辑思维,生活有BUG就解决BUG。至于为什么会出这样的BUG,则比较困惑。(ps:此处非统指程序员,仅个例说明)
另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是廖老师为一个女孩做家庭系统排列,那位年轻女孩和我很快进入场域,决定好自己站的位置、方向,另一位女孩,完全无法进入家庭系统排列中的角色,问老师要站哪儿,没什么感觉。可能习惯了头脑思考,真的很难把身体感受捞回来。
这一点,从我和我一位同事的对比上也可以看出,我年龄比他小五六岁,他已有妻女,工作经历比我长好几年。我从毕业告诉自己,不管怎样,一定要保持一种“单纯”,因为我觉得某些东西被磨去后很难再找回。
他在逻辑思维上毫无悬念远胜于我,一条一条总结,我常常没有分析,看人,有时一眼就觉得他背后有什么,更多靠感知,场域、氛围、细节发生后面的内在感受…
很多人觉得武老师讲的很多东西很虚,没有足够数据支撑。
其实感受过,就知道,有些东西不需要逻辑上的数据,更需要动物性的一面——身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