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锡克教的好感来自在新德里参加的一场锡克教徒的豪华婚礼。那次盛大的婚礼仪式上,第一次感觉到了锡克教人的教养和彬彬有礼。在去阿姆利则的火车上,一路上下很多蓄胡子包头发的男性。我翻开LP上的介绍:“所有信奉锡克教的人都被称为锡克族,该族群以团结、尚武、英勇善战而闻名。”我看着眼前走过的一个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眉宇之间都流露出一股坚定、沉稳、神圣不可侵犯的威武之气。不禁感叹他们跟典型瘦小、皮肤发黑的印度人不同。
阿姆利则除了金庙,印巴边境每天傍晚的降旗仪式也使来到这里的游客趋之若鹜。边境小镇Wagah是印巴交界的边境口岸,距阿姆利则约30公里,过了口岸就是巴基斯坦的历史文化名城拉合尔。自1947年印巴独立后的50多年来,每天印巴双方的军人都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面地举行降旗仪式。这里虽然没有刀枪相见、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但这对冤家却通过每天进行的降旗仪式来发泄相互之间的仇恨和不满。仪式中虽然双方都表现得剑拔弩张,但在外人看来,过于夸张的表现已经带上了些许滑稽搞笑的成分。
其实,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矛盾时间并不久远,因为1947年这两个国家才正式出现。但其宗教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冲突却可以追溯到9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并在随后的16世纪建立了穆斯林为首的莫卧儿帝国。
众所周知,18世纪整个南亚次大陆都属英国的殖民地,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随着二战后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印度要求自治。当时印度教占人口60%,穆斯林占25%,两个民族一直存在着分歧和敌意,而英国在殖民期间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一直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无疑只能加剧彼此矛盾,并且延续到了独立后的建国。蒙巴顿方案使印巴分别独立,却挑起了两国无休止的战争,直到今天。每天一发的降旗仪式就是两国对立的最佳表现,包括板球世界杯上的交锋也充满着火药味。
下午3点整,我和大叔以每人70卢比的价格和另几个印度人一起拼车从金庙门口出发到边境。大概1个小时后,我们在路边停了车。前面已经不能通车,需步行一段路到边境口岸。跟着人流朝前走去,走一段就有一个检查岗,男女分开,食物水之类的东西都不能带入,包也要打开搜查,犹如北京开会时地铁的安检。经过了几个岗,进入口岸时还要再次安检,持外国人的护照可以进入号称VIP的看台。当我走进看台时,印度一侧的看台上已经人声鼎沸,人群中一遍遍的高喊着口号,应该是印度万岁之类,台下的广场上意外的发现色彩鲜艳的纱丽在舞动。这是印度一侧的情景。在横跨印巴国界线大铁门的另外一侧同样是热闹非凡,人群呼唤着巴基斯坦。两边互相叫较着劲儿都在大喊大叫,就连分立两侧旗杆上的新月旗和三色旗也在风中傲然对视着。
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在一个帅气的主持人组织下仪式正式开始。仪式过程不再赘述,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士兵头上戴着如雄鸡鸡冠般的帽子以及草上飞般的动作。他们迈着英国式的正步向国门方向走去,夸张地将踢正步的脚抬的超过腰部,摆动的双手也超过头部,从我们角度看来甚是滑稽可笑。巴基斯坦一方士兵穿着式样跟印度士兵完全相同,只是颜色换成了深蓝色,也同时向国门方向正步踢来。双方起步、加速,走的越来越快,在距边界线几米的地方同时刹车,面对面恨很站着,眼睛瞪的如铜铃互相怒视对方。
接着双方各走出一名仪仗兵,高抬腿几乎把脚甩过头顶,仿似练家子,然后使足全身气力将皮靴用力砸在地上,发出巨大响声,连远在看台的观众都听得真切。气氛达到高潮,观众席上吃瓜群众叫好声响成一片。高涨的民族情绪瞬间点燃全场。我感叹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叔说,不知道印巴之间的仇恨何时才能化解。
太阳慢慢下山,双方士兵在经过多个回合跺脚和怒吼的较量之后,巴印双方国旗在夕阳的余晖里徐徐落下。这场表演宣告结束。
早前就在网上看过视频,还是不如亲历来的精彩、震撼。整个仪式完全感觉不到应有的庄严肃穆,你可以想象一下天安门广场的降旗仪式,这儿更像是一场闹剧。局外的我们更把这Border Show当成是一次难得一见的表演,与海洋世界里海豚表演无异。
印度游记系列,更新中
11一场关于爱的洗礼: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义工生活全纪录(上)|浮光印影
12一场关于爱的洗礼: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义工生活全纪录(下)|浮光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