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七八月份时看过,当时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在看完《母爱的羁绊》后理解的要深一些吧。
和《母爱的羁绊》一样,这本书也是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着重写了母女之间的共生幻想,以及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法。
这本书有些颠覆了我以前的一些看法,我一直以为母子之间的联结更紧密,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母女之间的联结更紧密,不仅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认同对象,还因为母女相同的性别,所走的道路:第一次来月经,经历怀孕生子为人母……基本上女儿所走的每一步母亲都经历过了,可以说女儿是在走着一条母亲走过的路,女儿每走一步都会想回到母亲身边得到母亲的支持,然而地融合的恐惧可能会让女儿对母亲是拒绝与害怕的。因为相同的性别,相似的经历,母女之间的联结更为紧密,对女儿的独立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言,我始终在和内在母亲纠缠着,我想远离母亲,但是发现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在靠近母亲。完全的认同或完全的隔离,对于女儿的独立没有任何好处,认同母亲也发展出自己的个性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谓的共生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相互抑制的依赖关系,尤其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寄生关系,更常见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寄生关系。这种不健康的互相依赖称之为共生幻想,这是一种妨碍正常成熟过程的障碍。容易让形成了一种“好像”人格,一个人会努力实现他人的期待而不会依从自己的内心。对于这样的成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摘自书中)
这让我想起彦蕊和我说过的的:想满足妈妈的期待,这个期待,是妈妈的期待,还是被自己放大的期待呢?当时的我陷入了纠结中,我感觉我可能是放大了妈妈的期待,但是我也感觉妈妈对我是有期待的!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妈妈确实对我是有期待的,在这场母女关系中,妈妈更多的是想控制我并且她是主导,这一点她是无意识中的,不是有意的。然而在孩童时期的我,为了得到妈妈的爱,我确实是发展出了满足妈妈期待的人格,就是“好像”人格,会努力实现妈妈的期待而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想要的,并且移情到了和其他人相处的模式中。当成年的我还是没有从这种共生关系中走出来时,在和妈妈相处时,我会不自觉地去满足妈妈的期待……
共生幻想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行为,是母女两个人共同合谋而成的,当然作为孩子可能没有力量去改变这一切,但是成年后是可以改变的。当上一代母女之间的关系未彻底解决时,情绪的问题更容易在母女之间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代际传递。
母亲一方面允许对女孩的亲密行为作出回应;另一方面又创造距离,忍受矛盾,从而能履行一种不可仿效的功能。母亲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母亲在面临女儿敌对的情况下丝毫感觉不到被拒绝的能力再一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摘自书中)
父亲的态度在这儿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不应该让母亲和女儿的二人组合的势力过于强大。明智的是,他应该对她们的关系进行干预,去限制母亲并支持女儿。简而言之,在保证家庭平衡和维护家庭三元关系方面,父亲有重要的影响。孩子们都有父亲和母亲,双方相互补充,也能给孩子阐明不同观点的存在。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这种洞察: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摘自书中)
也许大自然让孩子拥有母亲和父亲的本意就是如此吧,父亲在一个家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这本书解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妈妈真的没有爸爸的影响大吗?但是为何我总是处在和妈妈的纠缠中呢?原来妈妈一直处在重心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