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散文名家王慧骐老师打我电话,他问我最近有没有空,他想去上海看望一位老编辑。这位老编辑是王老师第一本诗集《茧花花》的责任编辑。当时,王老师还是一个小厂的工人,在车间干活,他突然接到上海的出版社来信,让他去那里改稿。
这个来信让王老师喜出望外,他一个人去了上海,住在出版社的宿舍里,白天在出版社改稿。那时候,都是用钢笔誊写的,如果文字出现差错,只好再从头开始誊写稿件,就这样在上海呆了一个月,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去了,天天等待那本书的出版。
一个文学青年无亲无故,出一本书多么难啊。在那位老编辑的争取下,这一本诗集顺利出版。从此,这一本诗集改变了王老师的命运,他告别了生产车间,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近四十年过去了,王老师还没有忘记那位老编辑,老编辑年事已高,不便出门。故王老师经常去上海看望他。王老师对我说,开始我并不认识他,是出版第一本诗集才认识他的,他为了出这一本书经常晚上加班。王老师感叹,像这样亲切、这样公正的报刊编辑现在找不到了。
正巧那几天我手头工作很忙,我没去。后来王老师自己坐地铁至上海,一个人去登门看望了这位老编辑。我为失去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而难过,本可以见证他们长达三四十年间的友谊。那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散文。
由此可见,王老师对写作的尊重。
去年,王老师来苏州,他说要去看望秦兆基老先生。老先生为我的一部书写过序言,所以我也很想去见见他。原来,王老师是将自己的一本专著亲自送给秦兆基老先生,这本书里有一篇写秦兆基老先生的文章。
秦兆基老先生近九十的人了,他看见王老师来很高兴,俩个人畅谈中国散文诗史,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因为秦兆基老先生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主攻文学评论,主要关注散文诗、报告文学和苏州地方文化,他退休后,参加国家课程标准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另有教育论著多部。
我为他俩对写作如此虔诚的态度感动!
尊重他人会赢得尊重,尊重自己也会赢得尊重。那么,尊重写作,会让作品更富于正义和美丽。
欣慰于自己能遇见王慧骐老师,他用自己的真诚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他为我十几部书编辑的原稿,我都保存着,一定好好珍藏,这是属于我的一笔独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