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为作家需要才华,而郑渊洁在他的短篇小说《智齿》里却告诉我们,作家真正的才华是相信自己有才华,也就是‘我能写好’这样一种确定的信念。想把文章写好,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从前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华,也没有人说过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有哪方面的天赋,我也同样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方面的天赋。直到开始动笔码字,似乎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幽静,一些关于写作的疑问逐一出现答案。我丈夫常与我说:学生准备好,老师自然就出现了。
近来读《文心》一书,第十七章“词汇和语法 ”给了我关于用词的一些感悟。
《文心》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文学大家所著,教学生从初级语文知识到高级写作和鉴赏技巧。用故事的形式生动讲述,浅白易懂,有趣耐读。跟随主角乐华和大文学步伐一同学习国文知识。
十七章“词汇和语感”有一个大点和两小点
第一大点:词汇量要丰富,避免词不达意
古语有言:“富人四季衣穿,穷人衣穿四季”。衣服可以比喻词类,什么时候后该穿什么衣服,和文字中什么意思该用什么词情形相似。穷人没钱买衣服,不得已只好照了“衣穿四季”的俗语。用一件自由长袍去送殡,去道喜,不论春秋,不论夏冬,都是它。至于文字上的词,是无需花钱的。应该尽可照了富人“衣穿四季”态度。尽量搜罗 使其恰和身段时令与场所。胸中词类贫乏,张冠李戴。把不适切的词来用,等于把一件不和身段的自由长袍当夹棉通用。喜吊都是它,不合时宜也怪难看。做穷人的衣服不周全,常会被人原谅,不以为怪;至于词类是用以达意的,用得不适合,就要被人误会,我们自己的本意也因而失去了。
文章有提到这样一个方法,譬如在阅读过程中每遇一个词,时常联想与之相近相似的词,在胸中做一个对比做成一个串系,如见到“学习”就想到 ‘练习 ’‘研究 ’‘探讨 ’‘考究 ’‘用功’等词,见到“怒”这个词,就联想到‘愤‘’恨’ ‘动气 ’‘冒火 ’‘不高兴 ’‘不愉快 ’等词。把这些一串一串的词在心里细加比较,同一串词里面,哪个范围最广?哪个范围最狭?哪个语气强 哪个语气弱?一一弄清楚 ,每用一个词 ,就在心里斟酌一番!
第二点:地域特色、人物的文化水平
语汇的进一步丰富表现在,因地方及阶级而不同,某地方人有某地方人的语汇,某种阶级人有某种阶级的语汇,使用时要各得其所,才有亲切味。在写小说时不能让农妇也喊“革命”婢女也“恋爱”。南方人说北方话 北方人说南方话都是不合适的。
第三点:词藻感觉力的磨练
用词的时候要在同一系串中辨别其语气的强弱与范围的广狭,择最适当的使用。要对词类有敏锐的感觉力,两个词的意义既使相同,情味上有区别,譬如说,‘他逃走了’‘他溜走了’逃与溜都是走掉的意思,但情味很不一样。‘老屋’与‘旧屋’。‘书简’与‘信札’有雅俗之份。‘似乎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轻松,‘快乐’较‘欢喜’来得透露显出。讲究着衣的人不但注意到材料的品质,并且注意到花纹与颜色。讲究用词的于词的意义以外,还需留心到词的情味上。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读古诗句《题李凝幽居 》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原本是‘僧推月下门’贾岛碰见韩愈 经过一番琢磨后用了“敲”字。老师说这个“敲”字用得巧妙。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许会惊起宿鸟 打破了岑寂又复归岑寂。“推敲”一词的由来也是贾岛这首诗的缘故。我原以为“推敲”本是大诗人 大文豪做的事,现在看来普通人学写作 也是应该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