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还在看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写了两张阅读卡片:
仪式在塑造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吁成立阅读节,其实就是希望我们的民族也能拥有一种仪式,让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孩子们通过这种仪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本身的神圣。
看到朱先生在书中描述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生高中的开学典礼,我也瞬间被点燃,怦然心动。
遥想自己年少时第一次触碰《红楼梦》,那时虽未像古人读书之前要洗手焚香,但也穿戴齐整,端坐写字桌前,左手约六厘米巨著,右手笔本俱全。
然后直接翻到第二十七回黛玉的《葬花吟》,虔诚地抄下历来最为人称道的诗篇之一后,反复诵读。
现在回忆,这又何尝不是当时为自己设立的一种读书仪式呢?
我们推广全民阅读,是因为我们认可它的价值和力量。
那如何凸显共同的价值和愿景,将文化和习惯融入自身,以致传承?仪式就是这样一种拥有包孕意味和明显象征意义的形式。
它不仅庄严神圣,还唤醒内心的使命,因为生命能经常和伟大的事务交汇溶入。
比如,我们每个人熟悉的周一升国旗。
说到这儿,又怀念起今年新年,我们的韩老师让孩子们体验写对联、舞龙舞狮等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不正是通过这些仪式,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吗?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任何人都责无旁贷。
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于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
一月份教师培训期间,我给大家做过一次分享“永远做最好”,中间提到人类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三连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想清楚这个问题,人生会幸福很多;即使暂时受困也没关系,思疑即探索,过程即结果。
回顾自己近两年,很多改变都是轻伴式的,它一定是细微累积,点连成线,线织成网。过程中不是没有彷徨、胆怯、自卑、犹豫等情绪,怎么办?抬头看路,低头苦干。
《少有人走的路》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唯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类简史》告诉我,与其苦苦探索,不如先放缓脚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它将让你了解人类,理解自己,以及清晰方向,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穷查理宝典》告诉我,获取普世的智慧,并相应地调整你的行为,即使你的特立独行在人群中让你不受欢迎……那就随他们去吧。
《自控力》告诉我,践行路上,“志向”和“意志”决定你的长度和高度。
……
看,这就是书籍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