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和老公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来诠释这个问题。
我是独女,爸妈就职于效益很好的国企大单位,从小在吃穿上我没有为难过。可在学习上我也没有什么主动性。我妈是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她的朋友就是数学老师,化学老师,物理老师,英语老师。平常我妈就会让这老师朋友来我家串门聊天儿,然后轮流到隔壁屋子里给我开小课辅导。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最新的学习资料,只要我一抬手,马上就雪片似地飞过来了,完全是被动的,填鸭式的。
就这样到中学为止,我的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可后来高中住校,没有了我妈的管制和束缚,我的成绩一落千丈。一直以来我都是在按照我妈的要求学习,是为了我妈而学习。脱离了父母的掌控,我是自由的,喜悦的,可学习上一直浑浑噩噩,完全没有动力。
后来我自费出国,半工半读的那种。第一年要过语言关,拿不到检定级别就得回国。形势迫人,我人生第一次开始有目的的去学习。紧接着考大学,如果考不上国立,上了私立就意味着要比别人多交三倍的学费,就要去死命的打工,于是我开始拼了命的去学习。
从我开始自主的去学习,我身体里所有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一步步的,我不仅上了国立大学,而且还取得了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在国立大学,我遇到了一位博士留学生,他就是我现在的老公。
虽然我和老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合,但之前我们的经历是完全相反的。
老公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的偏僻农村。村里没有小学校,为了上课,老公每天步行往返5公里。下雨天,山路泥泞,鞋子经常被沾到泥里拔不起来。学习多不容易呀,我老公就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
村里人大都认为孩子上几天学认两个字,初中毕业上个专门学校,就该早早出来工作挣钱养家。老公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毕业后瞒着我婆婆没报中专,竟然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为了这事儿,被我婆婆狠狠的打了一顿。不去挣钱,去上学顶个什么用?可又拧不过我老公,还是让他上了高中。
到上研究生为止,我老公每个月生活费只有300元,一直修电脑打工挣生活费。后来经由大学教授的推荐,出国留学读博士,学费全额减免,并附有奖学金。
老公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亲眼目睹父母的不易。不想一辈子待在农村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学习就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一直以来学习都比较的主动积极。
对于我,父母过度的给予和关注,带来的是压抑和窒息感,当时真的很难体会到父母的不易,直到后来自己也有了孩子,才慢慢了解父母的心境。
建立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要让孩子有正确的学习观念,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并不是为了父母在学习。父母退而其次,在需要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助力。否则,一旦离开父母,孩子内心的精神支柱就会倒塌。那时已经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错过了培养能力的最好时机。孩子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会走许多弯路,吃许多苦。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如此反复,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虽然学习是孩子们的主要任务,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尊敬父母,感恩父母,体会父母的不易,在日常点滴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教养和礼仪。不要只是一味地付出,养成要求孩子的习惯,适当的时候需要索取和示弱,对于孩子过分的要求一定不能妥协。让孩子简单的了解一些家庭收支并参与到家庭活动中,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