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是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在和弟子们讲学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分别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叫天泉证道四句教。
我试着用最近所学习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感悟解读一下,不喜勿喷。
首先,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是作为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心,这里的心可以是指心脏部分,如果用更确切的说法来说,理解为心性比较合适。从脏器来说,医学界一直有一个争论:人真正的死亡的判断依据是脑死亡还是心死亡?两者各执一词的原因是,医生面对过无数的案例,有的人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但奇怪的是还有脑电波;有的是大脑已经不再有脑电波,但心脏依然正常。给全身供血的是心脏,各种器官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而人脑是最耗费能量的器官,其中的杏仁核是动物脑部分,有着很多下意识的动作指挥职能,最常见的是遇见危险时的反应:打(战斗)或逃。据说还有一种是装死不动。总之这被称为动物脑,是“人就是一种动物”的理论来源,但同时人脑又有理性思考的部分,这是人被称之为高级动物里的“高级”部分的依据。很多人被骗或者随波逐流就是因为大脑不愿意浪费能量思考(费那劲干嘛是这种人的口头禅)。说了这么多科学的东西,那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我们的心,或者说心性在面对一件外部的东西时,不管是人、事、物,如果没有意识和思维,就没有善和恶的分别的,也就是说,无善无恶的状态是心最初的状态。那么善恶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思是在心的本体之外,意念开始加入其中,意念一动就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判断:面临的人事物对人生存是好还是坏,如果形成了一套思维框架,大脑就会很快的做出判断,类似于杏仁核的机制,这是潜意识,还有一个显意识,是我们通过学习的知识得到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体系。
如果理解第一句里的心是本心的话,第二句里的心就是分别心,也是分别念,是不符合道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有了分别就有了判断,这可以理解为恶的心,因为从此本心就不再清净自然了。
第三句和第四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放在一起理解。那既然已经动了念,而且这个念很有可能是恶念,怎么办?那我们就回到良知上去,也就是本性去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像《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里所说,一旦一个人不依赖于思维,回到当下的状态,就可以让自己得到自在,也就是良知呈现,这就是善心,那我们要做到就是为善去恶,就是把所有的事都用良知去照一遍,就像探照灯一样,看出其善恶,善者从之,恶者去之,这就是格物致知的方法。
所以阳明四句教,一个角度是我们要致良知,通过致良知,成为圣贤,最后达到心性光明。另一个角度是四句话说了三颗心,本心、恶心和善心,三心合一,才可以理解修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