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只眼睛”,即:文学的眼睛、历史的眼睛、哲学的眼睛。用三只眼睛看语文,才能真正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
我们来看《论语》当中的一个例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孔子是在用诗一样的语言夸赞弟子颜回。“贤哉”重复了两次,“回也”重复了三次,这是一种赋的写法,读起来有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韵律,语义也因为复沓的修辞方式得到了渲染和强调。另外,“人不堪其忧”,其实是一种反衬、对比,借以衬托和强调颜回的不改其乐。从历史的角度看,颜回作为中国儒家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一章记载的就是他的德行表现。在整部《论语》中有关颜回的记叙多达21章,说他“不违”,说他“好学”,说他“不迁怒”,说他“不贰过”,说他“闻一知十”。这就是一种历史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不改其乐”提出了儒家哲学的一个重大命题——孔颜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都不能改变的“乐”是什么?当然是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就是孔子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道”,就是孔子讲的“道不远人”的“道”,就是孔子讲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这个“道”既是一种哲学层次上的规律,也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本体。我们由“不改其乐”看到的是它的哲学性。
当我们把岳飞的《满江红》、林升的《题临安邸 》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诗词放在一起,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中国古典诗词,都以鲜明丰富的文学意象来抒写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都以“靖康耻”为情感底色,向我们描绘了那段特殊历史中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思想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基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莫等闲”这一哲学思考,让他们在灵魂深处贯通一起,并穿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价值思辨。
学语文,该将文史哲合而为一。这是对中国语文传统的一种承续,也是对中国当代语文到一种重建。
《爱上语文》读书笔记之九——用“三只眼睛”看语文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