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书,让你彷佛亲临艾瑞克森的面前,聆听他的故事,艾瑞克森的声音将会转化成你的声音,他的声音将会如影随形般与你同在,不论你身在何处。
米尔顿·艾瑞克森,精神科医师埃瑞克森,是美国百年来催眠治疗领域的泰斗,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催眠治疗师,也是运用催眠快速处理心理问题的翘楚。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催眠治疗师”。
十七岁时艾瑞克森曾罹患小儿麻痹症,一度严重至头部以下皆无法动弹,却因病而发展出绝佳的观察与沟通天赋,洞悉人性及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富幽默感与赤子之心的他,后来投注全副精力在催眠谘商,“说故事”是他的专长,也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模式。在他具启发性的故事中,常巧妙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珍闻,巧妙的引导当事人改变意识,导正偏差的行为。
《催眠之声伴随你》目录
第1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第2章 个人励志故事
第3章 信任你的潜意识
第4章 间接暗示法
第5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第6章 重新建构
第7章 以经验为师
第8章 主导你的生命
第9章 留住纯真的眼睛
第10章 用心观察:留意特异性
第11章 治疗精神疾病
第12章 操纵与着眼未来
第13章 教导价值与自律
第一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第二章 个人励志故事
带着正面期待,在催眠状态中开放地迎接艾瑞克森经由故事传递地讯息与影响力.讲故事可以无穷无尽,童话故事、圣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诸如幽默以及鲜为人知地医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珍闻之类地有趣讯息,会处处散见意义非凡地治疗暗示。
改变潜意识的心智……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深受潜意识的掌控;而潜意识内容未必无法加以改变。如读到一些深具启发性的文章、与某位重要人物会面、邂逅,潜意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即潜意识心理模式,包括其价值观与行为法则。
根据爱瑞克森的说法,催眠状态正是最有利于学习与改变地意识状态,它并非那种被强迫促成地入眠状态,也不至于失去自治能力而任由人摆布,催眠状态可说是每个人均曾经历过的自然状态如恍惚状态、白日梦、冥想、祈祷或运动时‘动态冥想’的慢跑活动。凡身处此状态的人士,总相当敏感美在心智与知觉体验的运作历程,至于那些声音、动作之类的外在刺激,相对变得不甚重要。
催眠状态中,往往能够依直觉判断立即领悟格式梦境、象征及其他潜意识表现形式所蕴含的意义。
如何引导当事人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呢?治疗者得设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内在世界——引领他探索内在领域以及作出催眠回应(要符合心理治疗者得引导方向,而且与当事人得需求与期待息息相关)乃源自于当事人的“浩瀚咨询宝库”。为了获取如此回应,治疗暗示很可能以间接的方式加以传导——穿插在稀松平常的对话中或时有趣的故事内。 催眠过程中,治疗者还必须敏于察觉个案的微妙改变,观察各种生理变化,包括面无表情、双眼直视、停止眨眼以及整个人几乎全然僵住等等。当这一连串反应瞬间出现时,治疗者多半能够确定眼前的个案已进入轻度的催眠状态,可以乘机提出暗示,或是很简单地表示:“就这样,保持在那。”。
埃瑞克森的治疗策略较能促成自我增强式的改变过程,进而导致更深远的变化。也许正因为这类改变通向成长与“开放”,效果才会如此恢宏。当然,最能助长有效与恒久改变的环境,莫过于充分支持爱瑞克森哲学理念的文化背景——尊重个人的重要性,而且深信人能够不断进步,以及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成长可能性。
潜意识心智将受正向信息输入的影响,埃瑞克森“教育故事”有助于增强正向信息的输人过程。凡是在内疚与狭窄的生命观中挣扎受苦多年的个案,得以通过这些故事汲取埃瑞克森自由自在、欢庆生命的生活哲学。埃瑞克森积极的观点将会触及这些人内在的许多不同层面,其中所传递的信息会在个案清醒的时候或处于催眠状态中时呈现。当事人会发现自己不必依赖个人陈旧的思考模式行事,也不必再受限于自身狭窄的心智系统与人生哲学。通过这些故事,他会意识到新的可能性——可以在意识与潜意识层面自由选择接受或排斥。
第三章 信任你的潜意识
1、有多大幻想的痛苦,就有多大幻想的快乐,信任你的潜意识。
2、学习催眠也是学习如何理解人,与人建立关系。
3、单一意念的状态就是催眠态,如冥想,沉浸在某种爱好或出神,类似白日梦的状态,都是催眠态。
4、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享受生命,把眼光放在将来某个具体的目标上,当然需要先移走障碍,但不一定要和别人说明。
5、催眠在疾病方面可以减少痛苦,如果与手术,等其他措施相结合的话,还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6、咨询争吵多年的夫妻案例:
心理咨询就像滚雪球,一旦将雪球滚下山坡,最后就会越滚越大,最终会形成一个与山体相吻合的雪崩。
7、潜意识思维是我们知道的,那些并非如此,而且给我们带来麻烦的部分。要信任潜意识。那些我们早有认知,却以为一无所知的事物,为患更大。
8、四岁不会开口说话的男孩儿:
潜意识毕竟能在正确的时机产生恰当的回应,时候到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9、能猜出考试题的学生:
他不但学会了信任自己的潜意识,并且努力在潜意识层面利用心智,结果收获颇多。
10、捂着嘴角的姑娘:
利用观察咨询者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信息,会对咨询大有帮助。当感觉到好奇的时候,她就会把脸朝向左边。
11、写作遇见瓶颈:
信任潜意识,寻求潜意识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2、遇见面包店会放慢脚步:
人类的绝大多数举动都深受潜意识的操控,应该放慢生活步调,好让自己有时间沉淀在知觉联想中,获得的一切领悟。
13、潜意识中书写:
在催眠态的情况下可以毫无压力的写出心中的秘密,甚至在意识中都不了解的事情。
14、巴厘岛催眠:
催眠的意境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曾经体验过的恍惚意境,并无特殊。催眠意境像异国风情一样,充满了魅力。
心得:
潜意识中有非常多的信息以待发掘,但我们如何能了解潜意识?
孩子在六岁前,意识和潜意识是一致的。长大了才开始分离,所以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的时候,便是他的催眠态,是他与自己的潜意识最亲近的时刻,他们会感觉到快乐,希望重复再现。对于成人来说,放慢步调,放松自己,自然地与知觉联想。所谓的兴趣爱好,能让我们沉浸其中,不知疲惫,乐不知返,应该也是一种催眠态。
让自己在潜意识中更多的觉察自己以及身体的感受和变化,了解自己,充分的信任潜意识,顺着潜意识的指引获得更多的智慧,快乐,甚至运用潜意识为我们排忧解难。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比如有一些难题,朝思暮想不得其解,突然在某日清晨或临睡前,或者是午夜梦回之时,答案却突然蹦了出来。我想这些都是清醒的时候不可能做到的,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潜意识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指引。以前总是解释,这可能是所谓的"不思量,自难忘",现在看来,也许就是因为你全神贯注,进入了潜意识态,这些灵光乍现的解决方法就潜意识的指引。
第四章 间接暗示法
如何利用间接案例应对催眠中的阻抗。
故事1,被催眠者受限于字面含义。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并且将学习的内容和改变存入潜意识,并且自动取用,因此,潜意识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直在改变。故事中的细节和影响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并在今后造成影响。
故事2,利用催眠治疗,柳橙汁过敏。
梦境可以在催催眠状态中,转化为现实的感受。催眠状态足以使人获取现实的感受,我们却常常忽视早已了然于胸的现实信息。
故事3,绕抗拒而行。
将抗拒留在某一个位置。让催眠者在椅子上充分的体验恐惧,然后将恐惧留在那张椅子上,而不在任何其他的地方出现。
故事4,仙人掌治疗酗酒。
让有家族历史的酗酒者去植物园,像缺水三年,却仍然可以生存的仙人掌致意,用象征性的方式治愈酗酒。根据来访者独一无二的特质与需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故事5,竞争
利用求助者价值体系,让充满了求胜欲望的治疗者充分的体验,左右手的竞争,以及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从而治愈了他的头痛。此人从此对催眠和对艾瑞克森的治疗不再有任何阻抗。
故事6,摆脱性冷淡
通过描述男性性行为,让女患者放松,再引导说男人的基因中有一半来自于女人,也就是说女性存在与男人性行为类似的感受,在治疗过程中让你患者体验到了,人生第一次性高潮,为此改变了她在性方面的态度,重获幸福。
故事7,假装进入催眠状态
对于那些难以进入催眠状态的个案,他让个案相信,除了催眠师的手,他什么也看不到。他指出,个案假装进入催眠状态的效果等于实际进入催眠状态,只要能进入到恍惚状态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故事8,听到的音乐声
听音乐让病人进入催眠态,带入方式十分高超。了解病人的倾听习惯,他善于接受和切入的方式对于治疗效果很重要。但其实你知道吗,大师本身是乐盲,他对节奏音乐的节奏和乐曲的旋律非常迟钝,而且他对颜色也是一样不敏感,但是他从没有放弃用音乐和颜色来解决心理问题。
故事9,皮肤反映心理
"人想象自己成为合同么样就果真会变成那个模样",事实证明,生理方面的反应确实与心理异象关系密切,心理的反应会在五脏六腑产生效用,但是反应最明显的应该是皮肤。
故事10,自我催眠
个案在夜里,在治疗师的专属车道里进行自我催眠,充分证明"个案本人才是真正进行心理治疗的人"。但即使如此,个案还是邀请心理治疗师参与,他显然没有办法在没有心理治疗师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治疗,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才能使我们获得满足,茁壮成长。
故事11,直肠检查
病人有权拒绝,新实习医生的直肠检查,但是这个新医生却站在病人的角度,跟病人说只要接受了她的直肠检查就可以尽快地挥手告别,以免从头到脚接受详细的诊疗"折磨"。这个间接暗示,成功的让病人愿意忍受这个检查。
故事12,恐惧症的治疗
治疗一个学生惧怕呕吐的案例,记录了整个催眠的详细过程。不放过个案发表的任何意见,抓住各种机会尝试改变个案,对于呕吐的态度。先排出排空体内废物(呕吐),才能发出美好的乐音。他散弹似的布局,一开始他并不确认哪一种间接暗示可以产生效果,于是尝试用各种角度切入。采用新名字,是事后暗示的方式,可以使个案重新找到不同的特质。轻度和深度催眠个案中他列举了深度催眠的各种现象,比如否定是幻觉,无法看见桌子身体的,其余部分或是椅子。
心得
由于有17岁罹患小儿麻痹症的经历,艾瑞克森能够深入的洞悉人性,了解人们运动机能,了解疼痛,了解人们内在动机。通过与与咨询对象的各种试探,像福尔摩斯一样细致入微地观察,他总能发现个案适合切入的那种方式,用音乐、颜色等各种不同的直接或间接暗示方法,对患者的潜意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患者的意识及行为,达到治疗效果。
个人认为,洞悉人性,这不是普通的心理咨询师所能够具备的。如果说普通的心理咨询师的步骤,仅仅是"术",那么艾瑞克森的咨询方式,则更像是"道"。"术"通过学习,很容易重复再现,而"道"则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悟性。就像中医里的切脉,口诀很容易学,但真正做到细致入微、手到病除,怕是非多年的积累和功力不可。
艾瑞克森老年的时候,曾经恢复的肌肉又开始逐渐的失去功能,慢慢僵化,巨大的疼痛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最后。但他却说,这些病痛一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益处,让他更能体会和了解病人的痛苦。他用自己如何克服痛苦的催眠经历,为其他人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捷径。
有幸看到了艾瑞克森的影像资料,少年的他罹患重病,却坚持不懈对于病魔斗争,腼腆羞涩;青年的他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明亮自信;中年的他眼神深邃,洞察一切;老年的他病痛缠身,动作和语速都十分缓慢却充满智慧,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不停地帮助他人远离苦痛。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