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每日一文,探讨美食和文化。今天我们来聊聊Chocolate的前世今生。
清末民初时,Chocolate 曾有多种译法,例如“炒扣来”、“知古辣”等等,而现代的译名则因地区而有所不同,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地区译作“巧克力”,而我所在的粤语区的港澳地区则译作“朱古力”。因此尽管我知道很多的读者朋友们习惯使用巧克力一词,但还请破例一次准许我这个广东人把 chocolate 称为朱古力。
诸神之食朱古力
朱古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树源自中南美洲。在 1492 年欧洲殖民者抵逹美洲新大陆之前,美洲人对可可树的种植与运用至少已有 3000 年历史了。与现代人普遍印象中香甜、且呈固体状的零食朱古力不同,可可最初都是以液体状态来食用,可说是美洲人的饮品,且是王公贵族及神明的专利。 基本上,可可在美洲文明中是一种神圣的饮品,同时也被视作人类血液的象征。
在被引入欧洲后的 1753 年,瑞典植物学家──有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之称的卡尔.冯.林奈,以他所创的植物二名法,为将可可命名为 Theobroma cacao,意思是诸神之食(food of the gods)。
那么古代美洲人是如何饮用朱古力呢?我们可以从古典马雅时期贵族墓穴陪葬品的雕刻中找到线索。考古学的证据显示,早期的朱古力饮品有多种口味,且有冷热之分。从一个公元八世纪的陶鑵上图画可看到,一女子手持圆筒陶鑵的朱古力往另一器皿中顷倒,考古学家认为,这显示了当时的人偏好反复冲撞朱古力饮品来产生大量泡沬,以增加令人愉悦的口感。
至于口味方面,依然流传且有文字记载的是添加了辣椒的朱古力(ikal kakaw 即 chilli cacao),阿兹特克人对于辣椒的烧灼口感有着特殊的偏好,通常与朱古力混合饮用。甚至,欧洲人发现的朱古力除了喜欢放辣椒之外,基本上都是咸的,而且是咸的要命,完全颠覆我们对朱古力的想。
因为可可豆的生长环境非常讲究,产量相对稀少,因而被视作交易货币的角色。例如﹕十六世纪未的一名记者法兰西.奥维多(Francisco Oviedo)在游历尼加拉瓜时,如此记录当地物价:一只兔子值10 粒豆子(可可豆),人心果值 4 粒,一个奴隶约值 100 粒,至于妓女的服务呢?值 8 至 10 粒吧,视乎双方议价。
朱古力传到欧洲
1492~1502 年的 10 年间,哥伦布先后 4 次横渡大西洋,对新大陆展开探索,直至第 4 次航行,即 1502 年时才首度接触可可,并留下了最早的欧洲人纪录。
当时哥伦布所率领的舰队派出侦察小队在洪都拉斯以北的瓜那佳(Guanaja)海岸进行侦察。这段期间,他们俘获了两艘约 40~50 米长的大型木伐,船上载有大量货物,当时哥伦布误以为这些是杏仁,因此尽管他们俘获了大批用来制作美洲最高价值饮品的可可豆,但因无从得知其用法与价值,而与可可豆擦身而过,终其一生均未尝朱古力滋味。
今天的欧洲人几乎无一不喜爱朱古力,但可可豆刚进入欧洲时,欧洲人其实也花了相当的时间去认识及接受朱古力。现存最早有关欧洲人品尝朱古力的纪录,是成书于 1575 年由米兰历史学家、航海家吉罗拉莫.本佐尼(Girolamo Benzoni)的《新世界史(History of the New World)》,书中他如此记道:
(朱古力)看起来像是给猪喝得多于给人喝的。我已经到这个国家一年了,但从没有尝试的意欲。而每当我到达一个新地方,总会有印第安人向我提供此饮品,且惊讶于我的拒绝饮用,然后大笑离开。直到后来,因为真的没有酒喝,也不想总是喝水,我也只能试试好了。味道有点苦,很能补充体力,但不能致醉。对于这里的印第安人而言,这是最好及最贵的交易品
那么当时到达美洲的欧洲人是为什么、又如何做出改变来适应新世界口味的呢?
占领美洲后不久,欧洲人即已将牛、羊、猪等食用家畜引入美洲,且强逼当地劳工种植小麦、鹰嘴豆、桃、橙等欧洲农作物。 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个文化群体之间逐渐产生了某种的融合,像是西班牙人开始食用越来越多的玉米、和越来越少小麦,而被压迫一方的印第安人也开始接受把欧洲人的肉食果品融入他们的饮食之中。
另外,随着双方的日渐通婚,混合了阿兹特克与西班牙血统的“新西班牙人”因从未踏足旧世界而开始形成了有别于上一代的新本土文化。朱古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入了他们的饮食之中,再被带到欧洲。
巧克力在到达欧洲后,逐步演变成大众美食。今天我们先讲到这,明天我们接着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