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李烨茴彻底地没了朋友。她不再想着刻意和人们来往,也不觉得形单影只地看起来多可怜。她就一个念头,把英语学好,把高中给毕业了。为了去澳洲,她需要雅思,这是她目前唯一的烦恼。考试费太贵了。李烨茴还记得刚来北京时,母亲的工资只是一千来块。从那之后,她便总觉得母亲每月只能拿来一千来块。看到这考试费就要一千块,她难过好一阵。毕竟,又要狠狠地拖累母亲了。
她心里那总也敏感、暴虐的怪兽出走了,班级排名、昂贵的球鞋、二等公民,这些事都激不起她的任何冲动、不快与胡思乱想。有些话她听着还是不妥,可要真和别人理论一番?还真是嫌麻烦。因着她性格越变越好,即使总也是刻意独来独往,也总有人想和她聊点私密的话题。像是女孩,会对她说自己一场还未放下的暗恋,男孩会聊聊永远争取不到的女孩。她可真是受宠若惊,也尽心尽力地听对方讲着。期间多次,她都能清晰看到对方的问题:矫情、多情、思维简单……可让她真去提些建议?她可很是懒惰。抱着这番不干涉的态度,她简直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人。现在,若要有人再拿自己的私事烦她,她可就远远躲开,可越躲,人家越想追上来。李烨茴便笑着、无奈地接受了别人的信任。这些都足以表明,她才是那天选之子。
神奇的事还在继续。她心里少了那些疙疙瘩瘩的烦恼,脑子琢磨起事来也顺滑许多。遇着事,解决事,好像思来想去活着就是这样。她也纳闷,之前怎么总活得那么费劲呢。她玩命学英语,但用的课不再是笨方法。果真,她的英文成绩升得飞快,从中游,到上游,再到前十,甚至前三。总之,她就再也没跌出过前十。爬到这高度,李烨茴倒没犯范进中举的毛病,她只是趁人不注意时敲敲自己脑瓜,哀叹一声,原来这事这么容易啊。
其实,事情还可以更容易。她甚至代表班级去参加个英语演讲比赛,竟然还中了一等奖!这可真是值得举家欢乐的喜事。虽然她的家里只有母亲,但母亲很为她骄傲,她便很满意。
李叶茴将奖杯递给奶奶,老人愣是听不懂她的话,不明白这金闪闪的玩意是装水果的还是烧白开水的。
爷爷脑子清醒些,明白这是种荣誉,可他分不清什么是“英语”,他重复“应女?”、“鹦鹉?”
李烨茴没辙,说这是数学奖杯,老人就喜笑颜开了。想起曾经的一家三口,李烨茴很是心酸,可近来的好运也没让这心酸烦扰她太久。毕竟,未来的美丽生活诱惑太大,自由、独立、对人生的绝对掌控……
接近月考时,英语老师组织了配对活动。一个好生,配一个差生。李烨茴已成了当之无愧的好生,而差生也同样是个性格不赖的女孩。俩人合作很是愉快。虽然这女孩并不努力,但不得不说脑子却生得很令人生羡,再加上李烨茴不遗余力的辅导与协助,女孩竟在月考及了格,堪称班史奇迹。拿着成绩,女孩要请恩师李烨茴喝奶茶,可她还在家里拖延着,李烨茴给她打了电话。她下了楼,看李烨茴倒是提着两杯奶茶等着她。奶茶里装了半杯子的甜料,没有女孩能拒绝这种花花绿绿的饮料。
“恭喜你。”,李烨茴很真诚地送上一个笑。
那姑娘可真是被感动了。回顾求学经历,她可鲜少见到过一个又帮你、又为你欢呼的人。她抱着李烨茴,大喊着,“你简直就是个天使啊!”
李烨茴也笑了。她觉得自己是个演员,演的就是天使。帮助别人,她有点快乐。看别人成功,她第一反应并不愉悦,甚至有了些邪恶的期待,可若是逆着人性去佯装真诚地为人欢呼,似乎心里那点黑暗阴影也云开见日了。然而,她终归不是个天使,甚至连善良的凡人也不算。在那些追捧她的人的意料之外,李烨茴的城府深得像座迷宫--她是在日记中很骄傲地这样描述--她相信,她已成功地把妹妹引入这迷宫,看着她似只老鼠般乱闯。
李叶茴每天定时、定点地和李书耳聊天。三十分钟听听李书耳的故事,三十分钟编编澳洲奇遇。李烨茴编的故事,都是她从大大小小的旅行书中学得的,也是她计划着一踏上爱周的土地便去实践的。她想过的人生,便都让笔下的家书去经历。妹妹向往极了、也崇拜极了,她便很爽快地做出承诺,“等你高考完,我带你去澳洲。”
说这承诺时,李烨茴有点难过,为“家书”--这虚拟人物难过。她苦心将这人物塑造成一个知心讲理的男孩,现如今,又要逼着这男孩胡乱说些不过脑子的承诺了。可没法,她必须做点坏事。她明白,女孩对承诺可是记得很牢,于是,她每发一个誓,便在本子上记一条。久而久之地,写了好几页。其中几条比较简单,像是定点道早晚、或是发自己周末的伙食--这些小事,李烨茴都很认真地执行。
就像养宠物般,李烨茴从妹妹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愈加浓烈的依赖,甚至还有爱。可麻烦的是,她竟也生了些养宠物的兴致。因此,她需要每日写上大量的日记,才能让自己忆起初心。日记里,她反复说:咱这不是做善事,咱这可是讨债啊。
李书耳在新的班级开心了许多。那是个垫底班,但同学们友好些。至少她不再是最后一名,也就没人在讲她害群之马。
李书耳有了三两个闺蜜,可都是文文静静的无聊女孩--李烨茴是这么定位她们的。
和这些女孩一起,李书耳甚至被逼出些领导力。这些女孩总是彼此依赖,一个人喝了柠檬水,剩下所有人都要喝柠檬水,哪怕有人一个马虎买成橘子水,也一定要去再来一瓶和大家凑成一队。读的书也是、食堂打的饭菜也是,就更别提平日里聊的校园八卦,和那些无聊至极的女孩话题,像是头绳的颜色,和鞋袜的搭配。女孩们像群没头苍蝇般嗡嗡转着,没个落脚点,也就更别提什么更宏远的目标。她们最有意义的目标,就是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要再逼她们说一些人生理想和成长哲学,那可就真是没事找事了。
李书耳因着先前的叛逆经验,对善恶美丑有了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有的合理,有的偏激,但不管怎样,总能让这些女伴们哑口无言的。女孩们崇拜她,便愿意跟着她,毕竟,总也谈头绳、手链的花色,也并不有趣。
李烨茴听了妹妹的校园生活,不知该喜该乐。她只是确定,交往这么一群毫无志向的朋友,对妹妹的学习没有帮助,这也就间接地让妹妹的高考路曲折了些,她便对此没做什么手脚,可话里话外地,她总也劝妹妹少和这些人来往:太老实,没什么自己的思想。
李书耳向来是把她的话格外当真。她先是为自己的朋友发声几句,可不出一个时辰,便又没好气地问家书,什么才是“不老实、有思想”的朋友。
家书问:你们有讨论过活着的意义吗?你们都有什么不能割舍的爱好吗?
李书耳说了好几个“没”,便明白了家书的用意。
家书说:环境会改变你。和一帮没什么理想的人在一起,只能让你越来越平庸。你已经突破自己了,难道又要被她们弄得把个性又给丢了?
这话在李书耳脑中转悠很久。她起初不懂,这些朋友怎么可能为自己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可她也明白,家书说的,总是对的。她便越想就越觉得正确,自己只是才一脚踏入了“叛逆”的门,在“个性”这条路上,她并没再接再厉。再问问内心,也没了反叛的冲动。她想,家书说得真对,这帮朋友,不过是曾经的自己,而她讨厌曾经的自己。想明白这点,她就又犯了牛劲,第二天,便莫名地冷着脸对别人,说话也很是言简意赅,有人热情地挽她手,她便“啧啧”地发着讨厌的声儿,把人家甩开了。不出一周,李书耳没了朋友,还多了敌人。
得知这消息,李烨茴更是吃惊。她听着妹妹的唠叨,就像看到三年前的自己。那时,她对世界上所有人可都是很不满意,至于那些只懂得学习、讨好集体的同学,就更不值一提。她再跟李书耳说话,便像在和曾经的李烨茴说话。她感到这时间真有这平行世界,她正走在正轨上,那何不就让那妹妹李书耳、去过曾经的姐姐李烨茴梦寐以求的生活呢?做个酷小孩,好好地在规矩制度下翻天覆地一番。李烨茴告诉李书耳,若是真想有个性,那就不能循规蹈矩:你得在找一个领域,然后做得拔尖,那就是你最大的魅力。
李书耳想许久,也不懂自己有什么事能做到拔尖。
家书告诉她:你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如我深。 你得利用天赋。
李书耳:什么天赋?我不知道。
家书:你要是没天赋,就去你最有热情的事。
李书耳: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热情。
家书:你知道答案。你这种人很幸运,一出生就知道一辈子的方向。
李书耳挺不服:人生的路是摸索出来的。
家书也较了真:大部分的人在摸索,但你不是。你是个天才。
李书耳:别开玩笑了。
家书:你就是天才。你会是个歌手。
李书耳:不可能。我好久没好好唱歌了。
家书:但你是天生的歌手。你改不了的。
李书耳这次不得不抗议了。她认为家书只在自说自话,根本就没听她的心声。唱歌是她心中的痛。她早些年就放下了,带着很多绝望和不舍,但还是放下了。她有许许多多考量,也做了很多挣扎。如今,家书竟想不到她曾经的努力,喝令她把丢失的梦又捡起。这是自以为是。她问家书:若人一出生就能看到自己的终点,你跟我说说,你的终点是什么?
李烨茴根本没费心去回答。她明白,但凡对方想反驳,就说明自己的话被听了进去。
李书耳也下了决心,不去回复。当晚,她睡了很美的一觉,醒来后,心里的反叛情绪不再浓厚,习惯性地翻看和家书的聊天记录时,对家书的言论也不再抵触。等一路啃着早饭、小跑赶车时,她心中竟又转起些久违的节奏。她带着那节奏和一些泪花上了车,在沙丁鱼罐头般的交通工具中换了一程又一程,终于,被心中的音乐说服了。或许,家书说得对。家书总是对的。她觉得,自己可以继续唱唱,带着些情怀和使命感,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破罐破摔?不,这好像不是形容什么好事。她记得,那天叔叔在车上问她,“难道,你就打算破罐破摔?”
当时,她没有回答,但她确实没有动过让生活回归原状、或让自己回归原状的心。若这意味着不再回头,那她就承认,自己就是要破罐破摔了。
那一天,是不一般的一天。她心中的曲儿响个没玩。看见个蓝天白云,她便哼起不知什么岁数学的儿歌,看见些低年级的小孩不要命地追跑打闹,她脑子里竟奏起金蛇狂舞,一帮男孩子在篮球场上把彼此撞了个东倒西歪,她也想着灌篮高手里的流川枫,她不确定自己真从头到尾看完哪怕一集这动画,可那里面的旋律可是十分鲜活。过了这热闹非凡不安生的一天,她算是彻底明白了,原来这些个旋律一直在脑子的边边角角处转着,只是她刻意不去听、不去唱,只是她像打地鼠似地把这些个音符给一锤子悠到九霄云外了。
回到家,她蹦蹦跳跳,像个三岁的孩童。徐小芜看女儿这般天真烂漫的模样,好是吃惊,就像是看到床头那木偶活了那般。她问女儿有什么开心事,自己心里也禁不住地欢喜。毕竟,这单纯的笑容只能属于这世上最单纯可爱的人。
然而,李书耳先是带着笑想和母亲解释些什么,可突然的,像是被扎了一阵,那快乐的脸痉挛了--这一瞬,只有一个做母亲的才能抓到。那瞬之后,笑还在,快乐劲没了。李书耳只是说听到个很不简单的笑话,让她回味很久。母亲便让她分享。李书耳从贫瘠的幽默感中生拉硬拽出个冷冰冰的小段子,看母亲不情不愿地干笑一阵,她也无可奈何地赔着笑、退到自己房间。回到房间,她便撒了欢,毕竟,这脑子还嗡嗡直响,像是电流刺啦刺啦地烧着全身,让她又舒服又紧张。她不会舞蹈、也不会夜店里那些简单的招式,但摇头甩尾、用手指头间敲打桌面她总是会的,于是她便就这样从日落敲到星升。若是母亲随时推门而入,是一定会吓呆的,毕竟,这音乐像个内置电池、只按在李书耳脑里,外界无论是谁都没那本事听到。可母亲是不会进来的,因为李书耳平生第一次锁了自己的门。
徐小芜端着一盘现切的火龙果在门外屏着气压下门把手,却死活推不开。她不太相信自己被锁了,完全想不到女儿在防她。她甚至想,是不是近来的变故让女儿想不开,而正敲摸在屋里折磨自己……她吓得一盘子猩红的水果“啪”地砸在地上,星星点点的,周遭一片万紫千红。
李书耳脑中的音乐断了弦。她不得不醒来,背上出点冷汗,再恋恋不舍地闭眼,就只听得到破瓷碗在地上划拉的声。而平生第一次的,她对母亲动了气。可她毕竟是个乖孩子,心底下还把母亲当姐妹的。
李书耳拉开门,安慰着母亲,一起捡着。徐小芜推开她,说碎碴子伤手,她便乖乖退到一边,又恢复了平日里那有点冷漠、又很是无辜的模样,直勾勾地望着裸着手在危险的地面摸索的妈妈,白纸般的眼底多了难看的颜色。
第二天是个周末,李书耳把家书的话好好背了一遍,发现真是值得推敲啊。除了唱歌,她哪里还有别的法子去争取点个性?她啊,就等于白纸,甚至是沾了水的、皱巴巴的、半透明的那种米浆做的纸,谁看谁嫌没劲、谁摸谁嫌粘手。她就唱歌这让人刮目相看的本事,还去盯着不属于自己的才能做什么梦啊?就这么定了,她要唱歌,唱定了。
下了决心,李叶茴当即就哼唧起来,全然忘了没关门,而母亲正在厅里看电视。徐小芜果然听到了。作为母亲,她一下就从这门缝里的歌声听出许多情绪,青春的、固执的、极其认真的。这都是女儿这年纪最宝贵的一些真情实意,可这些热情当然不能让嘴巴一张一合地唱没了。
徐小芜扯开嗓子喊李书耳出房看电视。女儿出来了,手指头还不安分地敲着裤边。徐小芜警觉起来。不对劲还在继续。她简直不敢想,叛逆加上艺术,会调出什么毒素。反正她自己青春时也自认为是艺术家,结果呢,时间证明,她什么都不是。
母女俩并排坐着看电视,里面正放着广告。徐小芜明白,女儿也没瞅着屏幕,毕竟那欠剁的手指正不知跟着什么天籁敲着节拍。这拍子像狗尾巴草,搔得徐小芜浑身难受,像是心脏过敏了,浑身的血液也混了草籽和绒毛。做母亲的天性醒来了,她开始敏感、警戒、充满防御。
家书。徐小芜心里念着这名。“家书”,她嘴巴也蠕动起来。
这呢喃李书耳听到了。她长吸一口气,正发育的胸脯拱起来。那口气呼出去,她便不会再紧张、害怕,相反,她脑子里很清楚,若是母亲问起,自己该如何反抗。为了证明心胸坦荡,她翘起二郎腿,背直得像根筷子。
果真母亲问了,“家书,你们还联系吗?”
“偶尔说话。”
“写信?”
李书耳哼了一声,“不写信。网上聊聊。”
“他学什么的?”
李书耳有了些挣扎。但凡说点母亲心中规规矩矩的专业,像是医学、工程,自己和家书这友谊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可她不愿撒谎,撒谎就是不尊重家书的专业,撒谎就是心虚。她不应心虚,她应理直气壮、充满骄傲地介绍这梦中的专业、这未来的追求,“音乐。”
果不其然,果不其然啊。徐小芜让这成语在心头盘旋了好一阵。她条件反射地说,“我不准你们做朋友。”,说完,自己都觉得可笑。女儿不会听的。
果真,李书耳就真的没有任何回应。
徐小芜怔怔地猜着,是不是该说点重话?她看到女儿眉头打了结,觉得被冒犯了,可也不知这个重话该怎讲。
李书耳起身离开了,徐小芜心里是不甘,可她只能看着,竟动弹不得,像是被身上的棉布长裙给束缚了。徐小芜在电视机前呆坐一下午,才从女儿的没礼貌中回过神来。这一下午,她倒也并非只是自找难受,更多时候,她在为自己的懦弱开脱……不,经过一下午的包装美化,这“不敢打骂”孩子的胆小行径,已成了一种能承载万物的母爱。这事性质的变化,也相应地让徐小芜确定了自己的方针。打骂教育是野蛮人的行为--比如王小红--她能不打不骂、不出一滴汗、不伤一根毫毛地把孩子教育好、把障碍排除了。
徐小芜心中的算盘打得响亮。目前,女儿的转变对她而言还是个扑朔迷离的谜,然而,出于女人的敏锐直觉,她已然确信,家书就是那罪魁祸首。她要做的,就是不吵不闹,不仅如此,还要格外地哄着、劝着孩子,做她的闺蜜和港湾,等以后的某一天,那不知哪来的野小子和女儿闹了脾性,那自己就有那本事把女儿抢回来。骂人她不会,可在别人脆弱时拉拢人心,她可是专家。
再者说,徐小芜还有别的算盘,好歹那家书也是在大洋彼岸生活。以后,这俩孩子万一成了对神仙眷侣,李书耳没准就也能去国外见见市面,自己也能沾光闻闻大洋彼岸的空气。她们村,可没人出过国啊!这样想,徐小芜兴奋了,自己将家族命运从山缝缝里扛到皇城根,女儿还要再飞到不说中国话的地方,这简直就是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啊。她不由得对女儿称奇。虽说,那家书可能是个骗子、又或者这俩孩子此生交集不会如此,可这并非不是一条路子。是路子,就得试试。万一这家书不行,以后咱吸取教训,去找家信、家本、家笔……这可比靠孩子她爹要靠谱多了。这些话,她暂且当份杂念,毕竟这不是条正路。但借着这杂念,她就能让心里舒坦些。心里弦一松,女儿先前的话也进了耳,似乎尖子班确实不适合她家这情况。再者,那王老师先前的冷言冷语,她也不喜欢听。当时虽赔着笑,事后私底下也要偷偷咒骂一会。现在好了,不用求人了,她就巴不得再见到王老师时不客气一点。
就这样的,徐小芜钻回女儿人生的角落静静观察。
母亲的伪装很成功。李书耳很快便不再紧张母亲的存在。近些日子的成长太紧凑,李书耳十几年没怎么琢磨过人情、人性、人生的脑子现在马达全开。
她和家书没日没夜地探讨这些事。大部分时间她都在自说自话。有时,她觉得家书不如以往那般热忱。开始患得患失,家书理睬她,她便欣喜若狂,若是不理睬,她就像被打入冷宫般垂头丧气。这些个情绪,李书耳都是偷摸在镜子前只展露给自己的。她开始写日记。以往,她就把自己和家书的对话当作日记了,可如今,她专门需要个本子再记录她和家书的故事。然而,这些努力,并没让家书更加热情。当然,没有她的告知,家书也并不知道她有多努力。她只是说自己在写日记、自己在一言不发地望窗外,可她没想到,这些活动只让人觉得她想要一份安静、从而离她更远。
但李书耳极快地进入下一阶段。忘记是从电影里、书籍里还是周遭的人那里习得,她回忆起,独立的女人才能好好活着。想起过去那一整个月,自己说的那些掉价的话、做的那些倒贴的事。她简直无地自容。可零零总总地算起来,她也没怎样特殊,只是在别人不理睬她时多问了几句“在吗”,在日记里反反复复地回忆她和家书最初的浪漫。
说到做到,李书耳开始决定独立。为了不再一睁眼就反复阅读聊天记录,她决定销毁这美好回忆。从今以后,她和家书的关系就如这重新打开的窗口,洁白、纯净,他们俩也像最初相识那般,平等、独立。然而,销毁是很难的。这是她的初恋。每句话,她可都反复读上许多遍。不知是否是艺术天赋作祟,往往看到海,她就会想起其中几句,看到山,她又会想起另几句。可要是全部删除,这些句子总会一句句地消失,连同它们能给一位少女带来的所有幸福,一并消失。于是,她把这所有的记录都打印出来,一张张地对折叠好、夹在家书送的歌本里。这便是一种圆满。
然后,李书耳删除了记录,开始放心独立。她继续独立地说自己的那些成长想法,哪怕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个似乎早五年也嫌晚的顿悟,哪怕她对生命的意义也还是给不出个准话,但她很无私地把接近真理的过程都讲了出来。她因为独立,不太需要家书回复,哪怕家书真的回了,她也是读也不读地继续自己心头那点作业。久而久之地,家书也不回,只是定时定点发个“嗯”,而这“嗯”对彼此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可当心里静下来,身边要只有个会发“嗯”的灵魂伴侣,那可就太闷了。李书耳明白近日自己性子怪了、嘴巴碎了。可这大体不是家书不够在乎她的原因。因为,她也试着只用一个字去和家书讲话,可就像是用筷子粗细的洞口给三峡水坝倒流,这太不痛快了,几次三番的,她忍耐了一天,末了,月亮出了,狼人变身般的,她又成了碎嘴婆,动辄几百个字发过去,最后还是得到一个“嗯”。李书耳虽正走向独立,可也不由得随着荷尔蒙,在花一样的年纪想些花儿该想的事。她想,独立大概是种平衡手段,最后人与人总要相互依赖的。可家书怎么就不肯依赖她呢?她想,是不是自己付出太少了、把家书给拖累了?这一琢磨,事情有了眉目。她一定是被当作累赘了。
想到被看低,李书耳生了气。她之前总要独立,却不知道,只有平等,才能独立又相吸,不然只能是演独角戏。她得做点什么。她去了后海思考人生,看滑冰士在什刹海的厚冰层上单脚转出很结实的几个圆,看逃亡的鱼在冰里以逃亡的姿态死去。
这地方李书耳常去,每次都坐大半天。因为坐在这,音乐是不会停的。早上太阳来了,老太太们便放着大喇叭跳操,爷爷们边撞树边吼出几句镇山河的阔气词。中午了,人们消停了,那些个挂灯笼、瓦片屋顶的小馆子争着吆喝,有很雅致的洋曲,也有很热闹的口水歌,最多的还是每年春晚上火起来的曲子,总之,脑子想得到的,耳朵就受不了亏待。热热闹闹地吃了饭,夜来了,那些个酒吧夜店可算是睡醒了,家家户户的驻台歌手开始试音、练嗓,笨重的器材可都是他们的命,因而,不能急、不能粗鲁,得很精细地、随着节拍按部就班地折腾。等第一个客人进了门、点了花生米和爆米花,有点情怀的还真会点两盘茴香豆,歌手们便开了嗓,这一嗓子丢出去,整个什刹海、连着南锣鼓巷里的人山人海便一同沸腾了。
李书耳喜欢在这地方听声。什么声都行。这些声让她心里格外安静。她突然的有了灵感。便主动选了个最冷清的酒吧,对着门口并不活跃的青年问,“你们还招人吗?”
李书耳身子纤细,但个子不矮,远远看上去也有了十七八的模样,可她着装打扮都太低龄,动作也扭扭捏捏。那青年瞟她一眼,“小妹妹,咱这不招童工。”
“我十九了。”
“那你发育不良,赶紧回家喝奶。”
李书耳脸一下红了。她不会吵架,只能先把委屈记着,“我什么都能干。能刷碗啊,端盘子的。我便宜。”
“哟呵,女人可不能随便说自己便宜啊。”,那青年跳起来,手摸上她的头,“还什么都能干?陪吃陪喝陪睡你能干吗?”
李书耳就连在电影里也没看过这片段。她紧张又兴奋,连连后退,“你们……你们考虑考虑我吧。我……”
那青年又一屁股落回太阳椅,“给我存个手机号吧。”,李书耳便报了自己号码。青年又拿镜头对准她。
“干嘛?”
“照个相给老板看。”
李书耳便很乖巧地让人家照了。
青年问她的名,她便说了。说完就想走,青年又问,“你也不问问我叫什么?下次你来,要是我不在,你找谁去?真是没干过活。”
李书耳便问青年的名字。
青年给李书耳打了电话,“我的号,存上。我叫鲍健行,这是我家的店。”
当李书耳喊着要给家书送礼物时,李烨茴正一脸难过地背单词。整个假期,她都像在炼狱一般。一个学期的功夫,她成绩是出来了,可参加个雅思模拟考,便把所有信心都打击了。要知道,她本就只能磕磕巴巴地说上两句外国话,先别提说得音调美不美、逻辑对不对,但单单对着镜子,整个人就鸡皮疙瘩乱冒,更别提对着别人。现如今,没了信心,那可是对镜子的勇气都没了。她很是焦虑,一会激昂,一会消沉,就这样一小时一小时地把每一天挨过去。至于李书耳那边,她完全没了念头,也转不来太多脑筋。此时正是假期,意味着时间的切割不存在了,同伴的压力也没了,没了社会束缚,二十四小时重融为一天,人生的规划也只剩下人生。李叶茴的斗志越来越弱,拿梦想来压自己也不管用了。意识到这样不行,决定去换个振奋人心些的地方。母亲让她去报个英文班,她死活不愿意,没别的原因,就是贵。可若去个咖啡厅,她也掏不出最低消费。或者去首都图书馆?离通州也太远了。最后她做了个疯狂决定,今后,就常驻在爷爷奶奶病床旁,两天奶奶,一天爷爷,她就不信,看着他们,自己还有那脸继续犯寒假综合征。
就在她第一天执行任务时,李书耳的信息来了:我想送你个礼物,你说说你想要什么?
猛地来这么一出,李叶茴一头雾水。她犹犹豫豫地回复,说自己没什么需求,可李书耳就是不消停,说了好多逻辑不通的话,什么承蒙你的照料、独立才能长久。手机嗡嗡地响不停,李叶茴烦恼得要死,看到邻床摔骨折的小孩正端着个苹果随身听,望着自己两百块出头的地摊听读机,她瞪了那孩子一眼,随手告诉李书耳自己想要个苹果随身听。
李书耳很果断地同意了。
李叶茴不由得纳闷,这小孩子哪里来的钱?肯定是从父母那顺的吧。这样想,她后悔自己没说个更贵的物件,苹果电脑、苹果飞机坦克……不过,既然这孩子今日倒贴着送个随身听,就不愁明天不满世界给她找苹果坦克。这样想着,李叶茴乐开了花,不由得感慨着,事情的发展可真是一荣俱荣,刚找着点学习状态,毁灭别人的事也提上日程。
一天,医院里来了外国人,看着没伤没残的,嘴里却叽里咕噜说个不停,谁都听不懂,也不敢上前。见人们只知道七嘴八舌地议论,这外国人气得直接说了英文。李烨茴鼓足勇气凑上前,没搭话,但竖着耳朵听。这话里好些个她背得烂熟的单词,八九不离十的,意思她都懂。习惯于重复录音机里的英文对话般,李烨茴嘴巴也嘟嘟囔囔起来。没成想,这外国人以为她要对话,便只对她一人继续讲。
李烨茴真是受宠若惊。她一下子把脑子里所有的那点智慧、记忆和逻辑能力都激活了,乱七八糟的词啊、句啊在脑袋里撞啊、翻滚啊。过往的那些努力如今有了成效,她竟回答上了几个问题。虽然不流利、听着也不够美,但那外国人懂了,周围人的表情真让人享受。李叶茴接下来带这老外去了一层大厅,无论是挂号,还是去正确的科室,她都陪着。外国人是个搞运动的,至于是运动员,还是运动学,李叶茴没整明白,只知道不是球类、不是田径。这次去医院,是因为外国人的膝盖发了炎。李叶茴纳闷,怎么这人看不出一点疼痛。她想问,又不会问,最后只是很拘谨地做完能做的,送人家出了院。
回到奶奶病房后,老人家给她竖起大拇哥。人来人往的可都在议论李叶茴的英勇事迹。曾经,人们背地里说她勇敢,是因为她莽撞,现在可算有人对她的脑瓜满意了。李叶茴浑身舒服。看到那些个大拇指,她干脆也不想和单词较劲。于是,她合上书,往满脸红光的奶奶脸上大大地嘬一口,就溜了出去。
她在医院门口上了辆公交车,没看去哪,只想着坐到终点,再坐回来。她这么想可不代表她不看重自己的时间,因为随身还带着点单词卡片,她准备好等这激动劲过去了随时可以学习的。然而,到南锣鼓巷时,她便下车了。这是她最喜欢的地,就是有股子老北京的味。虽然那些店铺子没人再卖豆汁炒肝,而都是些潮流物件、西式煎饼,但这总体的氛围还是舒服。自从奶奶出事,她就没再光顾这儿。
李叶茴抱着点吃苦耐劳的决心,在街边买了豆汁,边喝边溜达。从南锣,到鼓楼,最后竟溜达到什刹海。此时,天都黑了,好多流浪猫成群结队地在屋顶上趴着,眼睛很亮,看着排队吃饭的大队人马。李叶茴手机响了,是母亲催她回家。李叶茴便又加快脚步去了冰场,很是感慨地看着人们相互扶持着旋转、滑行。她和爷爷奶奶也在这相互扶持着走过一段路。
她正望着入迷,肩膀上被人拍了一下。竟是鲍建行。李叶茴惊得说不出话,鲍建行倒是很自然。他还是一身名牌,但这些名牌李叶茴一个都不认得。鲍建行说自己正在准备雅思托福,准备去美国。他又问起李叶茴的准备。李叶茴说自己就打算上个北京的大学。她不想和他谈前途,便问他来这里做什么,结果竟发现,原来鲍建行家在这开了家小酒吧,“地方不大,最好的地段。过来坐坐。”
嘴上说着有事要走,李叶茴还是跟着去了。可刚走了两步,她便迈不动步子,任鲍建行在一旁介绍有多少名人光顾过他们的生意,她什么都听不见。她看到,李书耳正在五步远的地方对来回来去的人发着邀请。那其实不一定是李书耳,毕竟那女孩脸上戴着个面具。但那一定是李书耳,毕竟她们之间有些血缘连接。
李书耳的牛仔裤很短,不但臀部的弧线能让每个系鞋带的人大饱眼福,裤子周遭开的那些洞啊、口子啊、故意做的镂空造型啊,把那对腿的白皙、稚嫩全都装饰得比这冬日得雪还漂亮。
李叶茴不愿往前走。鲍建行顺着她的目光,指指面具女孩,“这小姑娘,最近招的。长得还行吧?我媳妇。”
李叶茴的豆汁全洒了,鲍建行急忙去擦金贵的球鞋,可手一沾上那绿色液体,被熏得一屁蹲坐到地上。那女孩也听到了、也闻到了,她扭过头看,一双细细的眼睛从面具后面忘过来。她和李叶茴很准地对了视,尔后,她的传单也全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