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写西方哲学史的作品。作为一个非哲学专业的人而言,这部小说让我对于西方哲学史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让我明白了一些诸如“泛神论“、”一元论“、”闪神文化“等以前觉得特别晦涩的词语。而我并不想分享太多我的废话,这是一篇我的读书笔记,也希望对哲学有所兴趣的新手能够有所收获。
《苏菲的世界》写的是一个对于哲学很有兴趣的爸爸为了给儿子席德介绍哲学方面的知识,尽管自己远在他乡,也给孩子写了一部小说邮寄给儿子。在小说中父亲塑造了一个叫做苏菲的女孩,让这个女孩同样在小说中通过从一位哲学家邮寄出的信的内容来了解这个哲学世界。很明显,从这个构思中就显得那么的充满哲学味道。
探讨哲学最后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两千多年前,有个古希腊哲人就曾说过,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当然,文章中并没去定义怎样怎样就是哲学。而是说面对这个神秘的世界,哲学家一生都像孩子一样敏感,一样充满好奇。
于是从《苏菲》开篇没多久,在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开始介绍远古时候的哲学。哲学通过宗教神话得到体现和发展。于是公元前570年,一个叫做赞诺芬尼司的希腊哲学先贤就开始走出神话,认为人们根据自身形象设计天神。而我们认为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就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不是非自然的解释。于是逐渐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为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这一批被后世称为自然派哲学家的人逐渐脱离宗教,迈出了科学推理的第一步。
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物中皆有神在。而这个神不是指的天神。之后希腊的安纳克西曼德提出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形成万物的物质可能是一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水”,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意大利的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一直存在。世上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食物。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
随着哲学的发展,一批完全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泉源的理性主义者愈发多了起来。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恩培窦可里斯认为大自然由“土”、“气”、“火“、”水”四种物质构成,“爱”、“恨”是使事物聚合、分散的两种“力量”。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大自然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原子构成。唯物论者开始出现,他们认为在自然界中,每件事物的发生都是相当机械化的。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从而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为了抵制疾病是神赐予的谬说,希波克拉底努力探究人的肌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经过长期研究,他终于提出了人是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这四种体液组成的体液(humours)学说。
在这之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将希腊哲学推动到了高峰。我们可以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都可以说是自然派哲学。而以人为研究中心的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间。他提出“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
柏拉图则主要去解释永恒不变的事务与流动事务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理型论”中认为: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个实在就是“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世界分为感官世界和理型的世界。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和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洞穴神话”指出: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可谓是严谨的逻辑学家。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专注于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运用感官。他认为:真是世界的最高层次的食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食物,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务就不可能有意识。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和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质料是指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是指每一件食物的个别特征。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希腊哲学巅峰之后又出现了犬儒学派,雅典安提塞尼斯所创。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随着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根本变化。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是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视世俗的观念,但是却丧失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现在更多的意指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这一部分哲学家被称为“木桶哲学家”
受此影响的斯多葛学派也在雅典的季诺发展下逐渐成型。他们认为全体人类(包括奴隶在内)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辖。斯多葛学派除了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这种想法被称为“一元论”(monism),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du—alism)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斯多葛学派人士极富时代精神,思想非常开放。他们比那些“木桶哲学家”更能接受当代文化,他们呼吁人们发扬“民胞物与”的精神,也非常关心政治。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活跃的政治家。这一部分哲学家被称为“门廊哲学家”
伊比鸠鲁学派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是原子论唯物主义者,拥护德谟克利特的理论。他采信决定论,反对迷信、否认神的干预。认为最大的善是驱逐恐惧、追求快乐,以达到一种宁静(ataraxia)且自由的状态,并透过知识免除生理的痛苦(aponia),降低欲望。现在是指那些专门享乐的人。
新柏拉图学派最具代表的是普罗汀与亚力山卓。提出“太一说”、“流溢说”和灵魂解脱说,认为“太一”即神,是宇宙之本原,从中流溢出“理性”,又从理性流溢出灵魂,再由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这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成分。该学派对基督教产生的极大的影响。
而后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的兴起,哲学又与宗教难解难分,再之后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最后到马克思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这些我将在中篇和下篇继续我的哲学史读书笔记分享。
这里面很多内容来自《苏菲的世界》,也有很多来自网络,还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感受。这仅仅是一个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看了一本书之后的读书笔记,特地来跟大家分享而已。还请各位看官,高抬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