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
无论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还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影迷,我都对教育类电影有着浓浓的兴趣。平时经常看教育类的电影,也常常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影评。看了陈大伟老师的新书《影像中的教育学》,才发现自己对于教育类电影的认识是那么肤浅。
陈老师这本书并不是在向我们介绍电影、推荐电影、评论电影,而是“借题发挥”,借教育电影的文题向我们分析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旨在给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到一些启发。这本书围绕着教师、学生、教育三大主题,共分成了四辑。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陈老师借电影阐述的教育目的、教师专业素养和理解学生。我就以其中的三部电影为例做一个简单说明。
《三傻大闹好莱坞》 ,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这一篇章中关于教育目的,陈老师写的很清楚:“学生来学校学什么?不是学‘考’,而是学‘生’。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学习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师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用一句话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著名的教育学家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也是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而是教“学生”,是教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生活智慧、能运用生活智慧的人。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问学生,你们来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他们能回答:“我学习,是为了收获学习知识的快乐。”我想,那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啦!
从《放牛班的春天》,谈师德精神和理解学生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马修立足于孩子的成长,时时刻刻关注于孩子的成长。他做事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学生。而无关乎于个人的荣辱和利益得失。但校长则不然,他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对内控制学校、控制学生、控制老师,对外一心想着自己能够升职加薪、跳出自己的行业。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造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道路的截然不同。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师德师风问题。校长哈森对学生实施的是严森的统治方式,手段简单粗暴,喜欢体罚学生,跟同事的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冷漠。马修则是立足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改善学生的不足,完善他们的人格,最终他用音乐启发了学生,进而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道路。
马修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尽的,但也并不是没有立场,没有底线的。他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多的体谅和宽容。但这并不代表着对学生就要一味地迁就,在学生犯了错误、造成了伤害的情况下,他也给学生以必要的惩戒和教训。
教育需要惩戒,但惩戒的方式要合理的来运用。惩罚,要适时果断,要公平公正,要让被惩罚的对象心服口服,达到效果。惩戒是对学生最后的一道教育方法,忌乱施乱用。
《摔跤吧!爸爸》,学做专业的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吉塔刻苦训练、战胜自我的成长故事。而是吉塔的教练员,一个国家队的教练,在训练队员的专业性上,竟然不如一个民间退役的摔跤手。在影片中是吉塔的爸爸——马哈维亚通过科学的训练,把两个女儿成功的培养成了全国冠军,并且还拿到了国际上的奖杯。
这样一个具有生活真实原型的剧情安排,不得不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深深反思。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专业技能够吗?在教育行业和教师队伍饱受诟病的今天,我们的业务素质,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是否在教育某一类学生的时候,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又是否背后被某些家长所议论所怀疑?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基本功都不过关,对学生的情况都不够了解,又怎么能够以专业的姿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影片带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的教育学知识。比如说通过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可以促进我们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通过看电影《美丽人生》,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电影《死亡诗社》,可以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求索;通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学困生的问题,帮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虽然陈老师的这本书,并不是向我们推荐电影、介绍电影。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对电影内容的介绍和电影核心思想的概括,也很具体、全面和准确。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电影新人了解教育电影的入门书籍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