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部门评奖,领导要我快寄补充材料。按理说应该是先寄到省里进行初评然后再寄到主办单位进行终评。可我不熟悉流程,直接将补充材料寄到了主办单位。当发现寄错时,初评时间已截止。我意识到自己可能酿成大错,开始担心,害怕,焦虑。
询问前辈,他说,“你就当不知道,就算没评上领导也不知道缘由”,“可这样真的好吗”,“没事,你不说没人会知道的”。我知道错误的严重性,并不打算逃避。冷静下来后,我先请求主办单位将补充材料转寄到省里,再联系到省里的初评单位向他们解释前因后果。幸运的是,我们部门通过了考核,补充材料之后附加上去就可以了。虽然有惊无险,但我还是将情况报告了领导。打那以后,我都要提前了解任务的各项细节,了解透彻,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跟同事对错误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两种思维:一种是选择掩盖、逃避错误,另一种是面对错误,减小损失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我们面对失败的不同态度。英国作家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思维》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犯错一课。
《黑匣子思维》全书能量输送密集,且有理有据。从航空业和医疗业面对失败的不同态度开始,向我们表达了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紧接着探讨了拒绝接受失败的心理机制,强调了认知失调和自我欺骗的可怕性;再是列举了进步机制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影响进步机制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并知道我们如何走向进步。作者马修·萨伊德曾经是英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他的开放性思维和他运动生涯不断地练习、犯错、学习、进步是分不开的。
1.他就是不喜欢你
电影《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开场时女主角一直苦等心仪对象的来电,但始终等不到回复。于是女主角包括她的朋友开始找各种理由,“他可能在外出差不方便打电话”,“他也许害羞不敢打来”,“他可能出车祸了,还在医院昏迷”……其实,他就是没那么喜欢女主角。
女主角不敢面对自己被放弃的事实,出现不安、焦虑的情绪,甚至威胁到她的自尊,于是她开始回避、掩盖失败,找各种牵强的理由粉饰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认知失调”的表现。
认知失调源于我们害怕承担损失及害怕自尊受伤。它会削弱我们的判断能力,然后我们会寻找任何理由来保全自己的利益和自尊。而这也将导致我们无法从失败中获得进步。好比电影中的女主角,如果不接受失败的事实,可能也就找不到真爱了。
2.自下而上的进步机制
“完美主义”希望做事面面俱到,毫无差错,然而这容易陷入闭门造成的境地,导致脱离实践,无法获得进步。
我身边很多人喜欢写作,但大多埋头苦干,孤芳自赏。他们想先等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发布问世。但是他们一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时间久了就认为自己没有文学天赋,挫败感导致他们放弃了写作。其实,一开始就不应该试图做到完美。
正确的做法应该学习“精益创业”模式,尽早开始试错,将自己的想法、作品在现实中不断检验、试错、改进。这种自下而上的进步机制,能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失败,获得进步。
有作品后向可以向平台投稿,退稿是常事,向编辑询问不足,找到对的方向,不断改进,让作品变得现实可行。再有可以将作品发布到自己的公众号、豆瓣、悟空问答等平台,让广大网友来评价作品,不断地测试、改进作品,让自己得到进步,获得成就感。
3.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
每年年底,一堆网友会感慨自己落空的年计划。年计划总是始于胸有成竹终于惨淡收场。然而,大多数网友的年计划远大且没有具体的行动方向。因为我们在立计划时总是激情澎湃,头脑发昏。这导致了还没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害怕失败,到最后干脆让年计划躺尸。
解决一件复杂的大项目与处理一些简单的小项目相比,我们会选择哪一个?聪明的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测试、改进,最后把它们结合起来,我们将获得巨大的进步——这就是边际效益。
一个大而泛的年计划摆在我们面前,谁都会头疼。我们可以将年计划分成12个月计划,然后将每个月计划分成4个周计划,具体到时间地点内容。每天完成小步骤,每周总结进度和成果,不足的地方下周改进。不断地执行、总结、改进,年计划就会慢慢攻破,说不定年底还会收获一波网友的赞美。
谁都有雄心壮志,远大的目标,可是凭空想象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唯一有用的方法就是执行,将自己的想法分解,并且走去与现实结合,对每一个步骤进行检测并且改进,也许成果没那么完美但肯定会有不少收获。
4.环境的力量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系列青少年科普读物。虽说是青少年科普读物,但书中有大量成年人都未掌握的知识。既然如此为什么将它定义为青少年科普读物呢?
年少时期,充满好奇心的我们不怕失败,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速度非常快。但是父母和老师不喜欢我们犯错,大家都以错为耻,所以我们变成了不敢尝试、缺乏创新、害怕失败的成年人。进入社会后错误会导致领导强烈的指责及无法承担的后果,我们更加坚信了不能失败。
环境不喜欢犯错,它会谴责犯错的人,我们很聪明,慢慢适应了,因此拒绝失败,很少进步。“谴责文化”是阻碍我们从错误中学习的不可抗外界因素,它让掩盖、逃避错误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屡见不鲜,也正是这种因素扭曲了我们面对失败的态度。所以十万个为什么适合青少年来提。
5.从宗教到现代科学
1500年前,欧洲不管在文化、经济还是军事都落后于中国、印度、奥斯曼土耳其等地。可就在1500-1850年间,欧洲开始积蓄力量,之后成为世界权利的中心。是什么让欧洲不同于我们而崛起的?
抛开利益的驱使,关键的因素是对新知的渴望及面对失败的态度。在宗教里,未知就是连圣人都无法解释的事情,任何有悖教义的思想都会被看作是对神明的亵渎,持异见者会遭到惩罚。而现代科学是可证伪的,它承认自己的无知,从不畏惧失败,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欧洲帝国和现代科学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不畏惧失败。所以欧洲人寻找到了新的世界,科学也在不断证伪中取得进步。
在同时期的古代中国,严格奉行儒家思想,将未知视为有违常理的体现。在这种极其压抑的环境下,我们难以做出改变和创新,只能安于现状,师心自用。这种思想上的劣根性,让我们从别人仰望的神台上慢慢坠落。
《黑匣子思维》揭露了对失败的不同处理方式导致的不同结果。从失败中进步的影响力,小到对个人、对公司的进步提升,大到对社会、对人类的进程推进。失败是件好事,并且要乘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