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外婆》
外祖母去世,陪父母一起回湖南老家奔丧。其实我对外婆的记忆是模糊的,只记得有一张我在外婆怀里的照片,还是流口水的年纪,前襟上一摊湿迹。
几次和父母回老家省亲,也很少和外婆说话,主要是听不懂外婆的湘中方言,需要母亲的翻译才能对答一二。外婆享年96,一生几乎都在湖南涟源乡下度过,儿孙满堂,大部分已离开家乡安住在周边城镇。
这里山青水秀,一条小河蜿蜒而过,左右两岸各有一个常年不枯的泉井,非常适宜农耕,自清末以来人丁兴旺,但解放前的连年战争致使此地民不聊生,母亲说起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不上饭,虽然不至饿死生活也异常艰难。听舅舅说这里从无自然灾害,干旱、洪水、冰雹、泥石流、地震所有这些从来都不会在这里发生,若是男耕女织,别无所求,此处可谓世外桃源的好地方。
这里也一直保留了农村乡绅氏族的文化传统,以宗族血亲为纽带,凡红白事附近宗亲乡邻都来帮忙。整个祭奠过程持续几天,仪式规则也非常繁琐,但条理清晰分工明确,从已成定制的仪轨文书和祭文来看,其内容居然上溯到周礼,眷戚差别分明,长幼尊卑有序。
从此管窥,氏族礼教传承二千多年依然在乡村地方流行,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渗透均布在农耕社会的深层里,不知道随着工业文明和城镇化的建设,这些古老文化还可以流传多久。
其实在我看来,文明或文化并无腐朽与先进之分,于地理环境中适用于当时人类生活生产之日常,调和矛盾顺抚关系,以协同共存为宗旨,即是文化的积极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在自己所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诞生和离开,文化始终延绵传续,而每个人不过是文化里的过客。大部分人将随顺文化的支持和支配,只有极少数的人想要革命旧有的文化,但无论如何都是内因的妥协或斗争,而我们眼下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全球的不同文化,且可以做出一定的选择。这就让人活出了精彩的可能,你在此时此地,但可以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和内心体验,不必为眼前的苟且而忘记诗和远方。
外婆活着,我内心底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外婆的离去让我顿感失落,我想母亲的体验会更直接,更震撼,这种生死决别的感受恐怕超越了一般文化的调和范围,涉及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然而这终极的意义却是最难想明白的,也是无论我们想不想,都不得不去面对的。
青山绿水白云间
生死从来不相干
故人游子同岁月
人间何处无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