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拍摄的众多喜剧片中,为人非常熟知的一部,贡献了许多经典画面。这部影片拍摄于1936年,至今八十余年过去了,里面的一些片段仍让人发笑。安德烈·巴赞曾指出原因,他说,卓别林的喜剧之所以能让人反复观看而不厌,能给人无穷无尽的快乐,其真理在于,喜剧形式与美学价值不是靠惊奇完成,惊奇只是一次性效果,转瞬即逝,更微妙的乐趣是期待和发现完美事物的喜悦心情。卓别林的喜剧效果,在于他的真实性,动作虽有夸张的成分,但每个笑点,都有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镜头。就像霍华德·劳逊说的,卓别林的不平凡之处,恰恰在于他的平凡。
卓别林捕捉到了生活中耐人寻味的乐趣,而这乐趣来源于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也来自人物内心微妙的触动,或者说变化。乐趣也常常通过一个个的细节表达出来。无论是影片,还是文学、戏剧,细节始终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往往也最能真实的反应出作者想要表现的,或者潜意识中隐藏的部分。
卓别林能与同时期的众多喜剧形成严格的区别,更在于,他通过喜剧,表达的是对时代与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他把目光投向底层人,站在底层人一边,去抨击那个时代对人的剥削。比如这部电影《摩登时代》,在开端就写明,摩登时代是一个讲述工业时代的故事,描述私营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件的冲突。其实不仅是企业,而是整个社会机制,对人的冷漠。里面的某些片段,哪怕时至今日,也能找到与当代对应的情节,这不免让人苦笑,比如卓别林故意犯事,就为了重回监狱,这仍然出现在前几年新闻中。
不可忽视的是,卓别林也同样表现出底层市民让人又爱又恨的一面,比如,小人物的愚笨、不守规矩,出了差错后的假装与己无关,还有那些小心机等等。从中也知道,卓别林饰演的人物会丢失工作的原因,可以说,更多的是归于他自己。但这些设计更多的目的是增加笑料,没有损伤人物的本质品格。卓别林塑造的人物底色,大部分始终是善良的,也有其复杂的一面,比如在商场里监守自盗的行为,让人物更为有血有肉。还有卓别林帮助流浪女,说不清最初有多少是出于色心,但你只会觉得他可爱,而不是淫欲。因为表现出的是真诚、坦荡以及绅士,和对未来的付出。
在影片里,人物越善良,越努力,反而衬出社会机制的冷血,和企业家对工人疯狂的压榨,而轻视人的幸福。就像在工厂里,连卫生间都有大屏幕的监控,老板随时能看见卫生间里有没有工人偷懒。就像流浪女成为舞女,生活从未如此幸福时,可好景不长,就被警方捉捕,只能再次逃亡。他们的努力,在巨大的社会机制这头野兽面前,实在微不足道,就像是尘埃散落在大地之上。影片里,有一个片段,卓别林随着传送带,进入了工厂机器的齿轮里,就像是一个物件,在工厂与社会的合力咬合下,身不由己的四处飘荡。
在影片最后,流浪女崩溃,丧失希望时,卓别林的安慰虽让两人重获希望,朝远方走去,仿佛走向乌托邦。可这更像是童话似的希望,飘渺无力,且毫无信服力。但是,如果没有这一点希望,人更难走出漫长的黑夜。人需要盼头,影片的最后就是盼头,即使十分渺茫。只要有希望,人会迸发出巨大的潜能和忍耐力,这是上帝赐予人最宝贵的能力。这是卓别林的善意。这也是无数生活在泥泞中的人,能咬牙坚持的原因。潘多拉之盒被打开始时,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唯独希望被关在盒子里。因为,世间只要有希望,人就能忍受所有的灾难和痛苦。
纵观整部电影,节奏紧凑,笑点密集,每到一个让人伤感的节点后,就会紧跟一个笑点,把悲伤化解在欢笑中,就像是苦中作乐,这像极了生活。而对悲伤的注视,影片也采取了温柔的视角,这种温柔,来源是对生活完全接纳的态度,有人物的尊严,有对内心的坚守。这种不卑不亢,是无论外界如何,我心自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