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2月3日
是【晓晖有话说】陪伴你的第四百零一天
【多年后重读《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2)】今天我们游开始一个新的三部曲,给大家用三周的时间,分享一个主题:【迷茫】。这次,我率先给你讲解一本很烧脑的哲学小说:《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恰好前天在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处看到这本书的简单介绍。梁文道眼中的此书,是政治文学与尼采哲学的混合,很深刻。于是,我近日在沃尔玛广场那个“按斤称书”的地方,花上十几元重新买到了这本书。
为什么是重新买到呢?老实话,这本书是我初高中时曾看过的。第一二页面的哲学话语,我就不曾看懂。因为有很多爱情的情节,所以能勉强把故事看得大概,只知道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爱情浪子,来自乡下的特蕾莎渴望见识大城市的繁华与有尊严的生活,所以像今日的“北漂”一样,来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其余的情节与深意都因为自己过于年轻,阅历与理解力都不够,因为不曾领会。
后来我又陆续看到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只记得大概到故事。对于米兰昆德拉,年轻的我深深误读了他。
如今长大了一些,开始拿起《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重新阅读,好像又一次回到了初高中时期,一样的文本,一样的人,而不一样的阅历与心境。
再一次翻开此书的第一二页,我先坦然的把第二页撕了下来,拿在手里反复琢磨。撕的动作成了我破除文本迷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好让我能安心的平视(偶尔俯视)书本。
书开头由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概念开始,生命的沉重在于如果每时每刻都能无限重复发生,一切都会成为沉重的生命负担。昆德拉从重的反面,轻开始论述。生命是一张草稿纸,是因为它只有一次,如果没有轮回。但又不是草稿纸,因为草稿是某种事物的轮廓,而生命却很难能被比喻为一种具体事物的雏形。只有一次的生命里,你很难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最爱什么,因为在前世无法比较,在后世无法修正可能明白的错误。
一次的,什么也不是。这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重大含义。稍纵即逝的事物,不值得被纪念,不值得去托付价值,因为极其微小。
而从永恒轮回对立面的一次无意义处,米兰昆德拉生成了主人公托马斯。故事刚开始的时候,他站在窗口遥望远方,他在思念他的特蕾莎,让他轻浮人生感到爱情沉重的女主角。
托马斯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轻的极度形象化。昆德拉,认为的轻就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生命无意义,而它将人生的轻再次抽象于托马斯眼中的“爱”。他有很多女友,他和很多女性保持成人关系,他唯独不喜欢与她们共枕共眠。昆德拉写作的风格是大段大段的夹叙夹议。这时他评论道:爱情不是体现在与某人做的性爱欲望上,而是体现在与之共枕同眠的欲望。
只读一遍小说,很多读者会错以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文艺的爱情小说,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伤悲之情,资产阶级出生的成功医生托马斯从头到尾充满了对生命的伤感之情,而“无产阶级”的特蕾莎则是从小城市出发,渴望浮华的都市新女性代表。
不是这样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从来都极度轻视故事情节,他的写作风格一贯是借一些故事,讲有更大意义的哲学思考。比如很多中国的公众知识分子会去解读这本书中间的政治暗喻。因为我们【静读时光】侧着用人生感悟类的阅读话题。所以我注重分享一下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媚俗】。
书中的另一位主角萨比娜是一位极其成功的画家,也是托马斯的情人。当她流亡到异国时,一位美国参议员指着在草坪上跑步的小孩说道,他们的生活极其自由。这就是昆德拉要说的【媚俗】,不假思索的套用统一的思想模式进行思考。那位奔跑的小孩不一定就代表着自由的美国生活,还有可能是因为怕狗的追赶、或者和父母冲突。而【媚俗】的特征是平庸无奇的想法,是思维上的懒惰,因为懒惰人们就会寻找那些确定无疑的意义,好给自己的人生增加重量。【媚俗】的人物不但自我贬低,也不独立思考。
我们这三部曲的主题是【迷茫】,从昆德拉代表作《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引出的生命之轻:反抗生命中的种种重担,转而寻找自由的意义,反而造成了人生的虚无。这是一种人生主动寻找有意义生活带来的迷茫,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媚俗】,也就是按照社会“主流标准”的要求去主动寻找人生的意义。崇尚庸俗的【媚俗】带来了万人同种面孔的整齐划一。所以越寻找意义,越会迷茫。
米兰昆德拉的写作永远是苦涩的黑咖啡,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启发性的思考,而不是一种唯一标准的答案。如何在迷茫的人生追求中,获得一些安慰?我们可能需要思想上的新启发,下周给你带来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万维刚的《高手》。
昆德拉从人文哲学层面给我们提出了人类迷茫的困惑,那么另一位物理学家则从理工科思维,为我们提出人生不迷茫的答案。真的有时候,文科思维提出的大困惑,非另一种全新角度的理科思维才能回答。
我们要解决那些曾以为不能解决的人生大问题,其实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引来崭新的生命体验。期待,下周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