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至于我为什么没有写故事梗概,等你们读完我的文章自然就明白了。
接下来,我打算以主人公莉迪亚的死来展开我对这个故事的一点看法。
莉迪亚这年16岁,从小到大,她都要遵循妈妈玛丽琳的“关心”,每年过生日都会收到母亲“几年如一”的礼物--类似于“基础化学”的一类书。
玛丽琳对女儿一直都有非常高的期望,最好的学校,要最好的成绩,最好的教育,遇见最优秀的“哈佛男人”,要不断的走在别人前面。正因为这样,莉迪亚从小失去了很多看外面的机会,错过了身边各种有趣的事情,外面表现的越安静,内心越是翻腾。
她的死,跟母亲是有关系的,但不能说母亲就要为这件事付全部的责任。
最近看了篇文章,题目叫做“孩子,妈妈不打你,社会会打你”。我不说内容是什么,大概大家也能猜到讲了些什么吧。确实是这样,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父母的严格,确实会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帮助,但对于身心教育是有“负”帮助的。
于此,我的观点是,孩子可以严教,但也要同时关心孩子内心的声音。毕竟一个孩子生下来以后,所有的价值观基本是由父母、身边最亲近的人来塑造的。玛丽琳因为自己当初未完成的梦想,就将自己所有的期望压在女儿身上,我想,换做谁,都会受不了吧。
为什么没有写故事梗概
因为我是个只会写自己故事的人儿
因为我的母亲一直对音乐方面并不感冒,所以小时候就各种带我去学音乐,学电子琴,学乐理。学琴的经历穿过了整个小学,学琴时候有苦,有坚持不下来,有考级前的紧张,有练琴的辛苦,在我儿时不懂事坚持不下来的时候,也曾被逼迫过,那时心里有过“不理解”和无知的叛逆。
对于后来我自学吉他时的流畅和天赋,我想对母亲表示万分感谢,也希望我学电子琴时的不懂事没有在母亲心上留下小小的伤痕。后来总是想,如果不是当初母亲的一再坚持和不放弃,何故让我今天可以在音乐道路上形成自己的爱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可以因为小时候“辛苦”的坚持而达到现在的学音乐时的自由。
回归主题
其实这个家,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压抑。哥哥内斯,在母亲玛丽琳失踪的期间曾请教过父亲詹姆斯关于航天的知识,父亲粗暴的扔掉了他的书。
若不是因为压抑,父亲也不会和助理在一起
若不是因为压抑,妹妹明明看到了内斯的好朋友杰克其实一直默默喜欢哥哥内斯的事实却闭口不谈。
本来一个幸福而优秀的家庭,变成了让人心寒的无声告白。
这本书是2014亚马逊畅销书排名第一的图书。虽然看完这本书满是压抑,可越是压抑 引人思考的地方越多,因为世上有悲剧的存在,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无论要不要听父母的话,要记得他们的初心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也许方式不对,也许不小心压抑到我们脆弱的小心灵,你可以试着去沟通,去和解,与内心的自己和解。
如果以后我有孩子,我想我不会让她帮我完成未完成的梦想,我会做她永远最坚实的依靠,陪她一起,找到她自己。
孩子,你慢慢走。
终其一生,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