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时分
二战之后,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流利的英语口语,顺利成为上海报界翘楚——《大公报》的一员。
由于内战的影响1947年底,他随《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前往香港开辟新天地,多次发文,表明支持国家统一。文章被译成日文传到日本,受到了身在日本的梅汝璈的高度赏识。梅汝璈特地赶赴《大公报》约见查良镛,并邀他到北京外交部工作。有着“外交梦”的他兴奋不已。当即辞去了《大公报》的职务赶往北京。在那里他只得到了一个外交学会半官方性质的职务,与他的期望相差甚远。梦碎之后他失去了从政的心思,赶回香港弃政从文。一心扑在了《大公报》的工作上。后来他被调入《新晚报》工作,负责副刊《下午茶座》。这个副刊的风格包容、自由,充满休闲的气息,在他的笔下好像生出了一朵朵绚烂的莲花,文笔功力日益精进,驰骋文坛,他创作的《绝代佳人》、《欢喜冤家》等剧本,为他赢得了不小的名气,俨然成为一名涉猎广泛的杂家。
然而,他的人生转折与他的同事又是好朋友有关。
影响他一生的朋友
梁羽生先生本名陈文统,1949年进入《大公报》。说起两人的缘分,还要从武侠小说说起。
两个对武侠小说津津乐道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都是他们时常谈论的兴趣的话题。或许那时两人并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他们的成就将超越当时的武侠大家,达到新派武侠小说开山宗师的高度。
那时,响彻香港的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师父陈克夫的一次决斗,《新晚报》在报道拳师们决斗的同时,在副刊上开设武侠小说的连载专栏。于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便在梁羽生先生的笔下问世了。“龙虎斗”激起千层浪,同时也轰动当时的香港,武侠之风迅速刮起。“梁羽生”的名字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熟知。55年,在面对读者日益强烈的小说需求下,梁羽生先生渐感有心无力。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得武侠小说的版面存在开天窗的危险。梁羽生先生急的焦头烂额,突然脑海中浮现出“查良镛”的名字。这便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金庸”笔名来由
凭借武侠小说的连载,《新晚报》一时之间呈现“洛阳纸贵”的局面。梁羽生先生和查良镛先生,分别因《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而名声大噪。在此期间,查良镛把名字当中的“镛”字拆分开来,变成了如今的“金庸”二字。自此,一代武林宗师“金庸”横空出世。
《书剑恩仇录》虽然仍有传统武侠小说的框架,但是已初具新派武侠的风格。自此他便走上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成就了一个江湖武林世界,铸造了几代华人的精神文明。自1955年起至1972年正式封笔,历时17年,共创作了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17年的文坛积淀,打造出了一个豪气干云的新派武林,也成就了一位驰骋江湖的“武林宗师”。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金庸先生十四部小说的首字组成的对联。该对联是他自己写的。这些是大侠的十四部武侠巨作:《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这些作品大部分已经被拍成一部一部的影视剧了,还多次被翻拍了。不只小说的经典,影视剧也是经典。
“地摊文学”的翻转
随着金庸武侠的演进,他的名气越来越响,而他的创作却一刻都没有停歇。依旧笔耕不辍地描绘着心中的武侠世界,虽说不乏读者与影响力,但在当时,金庸武侠小说曾经被大陆的老师和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一时之间成了“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摊文学”。然而,这并没有抹去他武侠的魅力。在众多批判者和抵制者之外,也不乏一些热衷的读者。
在泛黄的书籍被磨卷了书页,浩瀚的世界却不曾禁锢过梦想。
随着“83版《射雕英雄传》”的席卷大陆,“金庸”的名字第一次在华夏神州大地上引起了震荡。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辅助教材《语文读本》中,收录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小说片断。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低俗读物”,如今走上了学术的神圣殿堂,它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潮流,而且在知识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是值得“金迷”们去思索与探究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幼年时期读的书,还是青年时期颠沛流离的学生生活,以及参加工作后几经波折,到写作之路的铺垫,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如他的小说一样激情澎湃,充满刺激、一波三折也充满着戏剧性……
博览群书,奇特的人生经历也是他积累写作的一笔丰厚的财富!从古至今,没有哪个人会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在经历中沉淀,在沉淀处落笔生花,以至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