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是全民宅在家里的一个月,这样的生活状态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于我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对于疫情没有太多的焦虑,除了响应号召基本不出门之外。通过网络,听讲座,看电影,备课,上课。
【听讲座】
从3号到12号,得到仿效600多年前薄伽丘创作的《十日谈》,开播了10天的“得到十日谈”,我也跟着听了很多老师的直播课程。很喜欢董梅老师讲的红楼梦,施展老师讲的中原和草原历史,香帅老师的金融学串讲,刘润老师讲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应对措施,对刘润老师家一整面墙的白板和为了高效率工作准备的各种工具。对香帅老师和施展老师的讲课热情和投入,印象深刻。
【工作】
从14号开始,在网上开始上课,开学的第一周,全国同时开课,平台对峰值用户数准备不足,卡顿情况严重,需要临时更换直播平台,加上对各个直播平台不熟悉,所以感觉上有些手忙脚乱。
在还没有正式上课之前,学校就开始培训雨课堂的使用。去年用过雨课堂,但利用地不是特别充分,所以一开始决定用雨课堂。第1次上课的时候,刚讲了不到15分钟,就卡顿地不能用了。于是又换腾讯会议,腾讯会议在屏幕共享上不太方便。所以到了第2周又开始换成B站直播。流畅了很多,不会卡顿,唯一的坏处就是互动不是特别好,只能通过弹幕跟学生互动。同时结合雨课堂,所有的课件和作业都会在雨课堂上布置批改,对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很好的把握。为了配合雨课堂的模式,对课件做了调整,重新制作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课件。
【自我成长】
1、学完《机器学习》第三章。开始网上上课之后就没有时间学这个机器学习。
2、微习惯的培养
听了《微习惯》,读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之后,就决定开始一项微习惯,或者说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个月从10号开始,实践“文献阅读”这个微习惯,从26号开始又增加了“听英语新闻”。
之前我特别不能坚持,很容易放弃。本来春节跟着脱不花打卡读一本书,因为中间断了3天,就半途而废了。所以这个月也听了一些培养习惯和坚持方面的书。《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告诉我们,一个习惯的培养并不是21天。习惯分为三种:行为习惯,身体习惯和思考习惯。行为习惯可以在一个月内培养,而思考习惯可能最长需要两年。并且当习惯培养进入不稳定期,需要制定例外规则,于是想到的例外规则是:如果当天任务没有完成,就在第二天将任务补上,但千万不能拖到第3天。这个月就用了2次例外规则。所以例外规则还是很有用的。
刚开始几天,读文献十几分钟之后,就犯困,看不下去,要分两次才能完成。慢慢地也能读进去,读文献的时间也延长了。
3、读书
《少有人走的路》
《灿烂千阳》(第一遍用时7个多小时,读后感还在酝酿中)
《过犹不及》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4、听书
翻翻得到上的听书记录,整个2月份竟然听了40本。跟叶子交流,我们两个共同的感受是,得到的听书作品质量还是挺高的,拆书的团队水平高,且来自不同领域,得到的品控做得相当好。当然听书并不能代替自己读书,它起的作用是“筛选”功能,听完之后,我们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为我们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小说:《霍乱事情的爱情》(推荐给我的学生们)、《人类群星闪耀时》(准备跟学生们共读)、《大流感》、《鼠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工具书:《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自我成长:《睡眠革命》《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注意力曲线》《微习惯》《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从行动开始》《女士品茶》(统计学专著)《人生十二法则》《知识的边界》《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思考,快与慢》《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的疯狂科学家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荷尔蒙战争》
心理学:《洞察人性》(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经典)《沉思录》
音乐:《音乐即自由》《谁杀了古典音乐》
教育有关的:《翻转式学习》、《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孩子如何思考》、《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游戏,让学习成瘾》
人物传记:《贝聿铭传》、《逝年如水》(周有光口述回忆)、《随园食单》(袁枚的菜谱)
历史:《讲谈社世界史1: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讲谈社世界史2: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讲谈社世界史7:近代欧洲的霸权》、《清代地方政府》
商业:《创业维艰》、《工艺制胜》、《欲罢不能》
5、线上聚会
参加了1次线上读书会,旁听了一次线上辩论会,作为案主组织了一次线上私董会。因着组织这次私董会,跟几个朋友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
【娱乐】
这个月看的电影少,只看了两部:《依然爱丽丝》和《甜蜜十一月》,其余的半个月追了一个节目《奇遇人生》(第2季)
《依然爱丽丝》讲述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50岁教授,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让人心酸。作为一种人类至今还没有攻克的疑难杂症。最开始记不住一些字词,到后来,记不住自己是谁。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情节是:1、她从屋外去屋里上厕所,却不记得厕所在哪里,最终尿了裤子。2、她给一些科学家演讲的情节,表明她已经面对自己的处境,活在当下。3、一天护工不在家的时候,她无意中点开之前还算清醒时录的视频,让她去吃药自杀。但是因为护工回来时的一句招呼,又让她忘了要做什么。也许自杀对她来说并不是坏事。
故事结尾,爱丽丝的女儿给她读了个故事,问她能听懂吗?她回答说是爱的故事。
《甜蜜十一月》(爱情和死亡同时到来的时候,真地很痛苦,女主角告诉男主角,把甜蜜的回忆永远记住,就是最好的爱。)
纪录片《人类》(看到那些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挣扎的人,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奇遇人生》,是一个真人纪实类节目,制作人阿雅,是台湾歌手与娱乐节目主持人。每一期,制作人阿雅陪着一位明星去做一件事情,温柔的主持风格,让人感动。基本上看完了第2季的所有节目。
我看的第一集,其实是整个这一季的最后一集。苏有朋去澳洲的科科斯群岛了解全球塑料污染的研究。一只小小的塑料瓶可以杀死562只寄居蟹;海鸟40%的胃被塑料填满;本应该等到两万只海鸟回家的港湾,只剩下十几只孤零零的幸运儿能够逃脱重重陷阱。面对这样的惨痛现实,在南半球的夜风中,苏有朋再也忍不住和阿雅抱头痛哭。而珍妮弗就像我们小学课本里那个固执的小男孩,他把困在沙滩上的鱼一条一条扔回海里。
平时我都尽量少用塑料袋,现在更是注意环保,找出来去日本旅游时买回来的两个网兜去买菜。做这项研究的研究员珍妮弗·拉弗斯,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至今甚至都不知道父母是否健在,真是让人佩服。阿雅想抱一抱她,而苏有朋说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人类才有希望。
谭维维参与小河老师的寻谣计划,小河老师说现在并不缺做好的音乐,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音乐本身的样子。寻谣计划相当于大家一起去田野里找野菜,跟大家动手洗,动手切,一起炒,最后大家一起吃,一起见证音乐是什么。民谣是我一直喜欢的类型。当杨奶奶一开口清唱《火荧虫》的时候,我就被打动了我,那简直是天籁,一个老人唱着她小时候唱的童谣,虽然没有伴奏,没有唱片那么精致,但是那是音乐本来的样子,浓重的口音,质朴、却韵味悠长。
节目的最后,小何老师请观众一起唱歌。在五位老阿姨一起唱《糖糖糖》的时候,现场的一位大爷建议应该以一句吆喝声:“卖糖嘞!”开头,被小何老师采纳了,现场的观众参与了这首歌的创作。
小何老师不追求出多少唱片,而是对音乐的本身或者说音乐的产生过程感兴趣。研究塑料污染的珍妮弗为了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惜离开亲人,一个人走在不被理解的研究之路上。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做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个意义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不必寻求别人的认可。
“周迅去日本探访阿尔兹海默症老人”那一期。我们认为人的回忆是很宝贵的东西,所以不能接受一个人不记得自己的爱人,但是75岁老奶奶说虽然自己的丈夫不记得自己是谁,但是她和孩子还记得他,他也很快乐。
去护理院看老爷爷的时候,周迅落泪了。老爷爷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当然是家里的大事,远在美国的大儿子回国了,但是一家人仍乐观地面对这种局面,想办法解决。为了缓解老奶奶的孤独感,儿子将家里的房子放到爱必迎上,可以让老奶奶见到不同国家的客人。
几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两个儿子把老爷爷接回家中,一家四口坐在廊檐下,老爷爷吹着口琴,大家一起唱歌的画面很温馨;老奶奶和老爷爷坐在一起,老奶奶告诉老爷爷,只要好好享受生活就好了,老爷爷随声迎合着;已经不记得自己的亲人是谁的老爷爷,再次站到曾经的讲台上回答阿雅的问题时,仍然富有哲理。告诉我们:自己亲身经历比问别人更能找到答案。
“刘雯去北极跟几个朋友去淘金”。当上船准备启程的时候,她的经纪人告诉她要珍惜没有人打扰的与世隔绝的三天时,刘雯哭了。
对于她来说,这是难得的经历,虽然对被迫呆在家里将近一个月的我们来说,都有点厌烦了。但对于整年几乎都是拉着行李箱,去世界各地忙工作的刘雯来说,是极其难得的时光。
但在淘金的海岛上,聊起交男朋友的事情,刘雯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认为整天忙于工作也很快乐,不是必须有男朋友的时候,也突然掉泪了。
冯绍峰去英国看麦田怪圈。他们准备在英国亲自做一个麦田怪圈的时候,找到农场主,阿雅特别诚恳地跟农场主说:很理解做麦田圈给农场主的损失,愿意补偿,并且说农场主完全可以拒绝。阿雅的诚恳和善解人意,击中了内心最温柔的地方。
大鹏去贵州看留守儿童。一颗小小的足球就对孩子们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他们因为得了足球比赛的冠军,就可以去城里最好的初中上学。当阿雅和大鹏去探望留守儿童的家之后,阿雅坐在路边儿痛哭。我们城里的孩子,物质条件跟那些大山里的留守儿童们比,真是好了不知多少倍,可是我们很难知足。
【摄影记录】
上个月受盛蓝的启发,注意用摄影记录生活:
3号去了一次海边,没赶上夕阳。
出门买菜顺手的记录
这个月买了2次花,第一次只买了一朵,第二次是助农买了20支洋牡丹。
去学校拍了一次残雪。
去给老教授送菜的时候,发现了教授楼附近的梅花,除了梅花还意外收获了山茱萸、腊梅、琼花、迎春花。春天已经悄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