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星期五,阴
在网上大量的免费阅读里,一直让我牵肠挂肚的还是梁宁的产品经理看世界的思维理念。
她的“产品思维30讲”文字版内容,别人发在简书上的,我几乎是一段一段逐字酌斟着往下读屏的,读得非常慢,主要是其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信息,非常的开脑洞。前段时间一直困惑的问题,似乎在她的讲课内容里都给出了答案,大感相见恨晚。
梁宁的产品思维给我开了好几个脑洞。
比如她所说的作为产品经理人要有“一双眼”、“一双手”、“一颗心”。
“一双眼”,就是看见痛点,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一双手”,就是能着手优化,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一颗心”,就是洞察人性的同理心,让产品细节上给到用户确定感、满足感和依赖感。
还有同理心训练,四个基础生物性情绪,人的潜意识等。其中,她提到的要尊重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给我的脑洞开得最大。
角色化生存是我们的真实生存状况。这是受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是社会分工做出的安排。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在快速地切换作业模式,进入角色扮演状态。本来也没有什么,每一个人从生老到病死都是在进行多重身份的转换,是一个自然流变的过程,但怎么就在这样一个首尾衔接循环不息的生命闭环中,就产生了矛盾纷争,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呢?
资源有限,欲望无限肯定是一个大原因,但还有一个大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育和信息传播惹的祸。
教育是反人性的,人性就是欲望。教育,说破了天了其实就是教人如何管理欲望、调节情绪,以达到与有限资源相平衡的事情。信息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传播。这个本来也没有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你成为理想的自我。要命就要命在这里,因为这种理想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小概率的事件。比如《梁祝》里至死不渝的爱情、钟子期跟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纯洁友情、“刘、关、张”生死与共的创业团队等,这些都是五百年等一回的,非常稀缺非常小概率。可是信息传播的特性就是偏偏对这种奇缺的难得一见的东西偏好,在人群中快速疯传,越传越奇成为传奇,然后写进书本里,然后来教育你。你呢就拿着这种小概率事件作为标准,用来测量现实生活,还能有个准头的。
所以,读书越多的人越容易理想化,脱离现实,其实就是不接地气。
“妖冶乱心,五色迷目”,指的就是理想化信息的教化传播,灌输渲染,叫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迷失了方向,大乱分寸,而沦为悲剧的主角。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为什么老是会跟别人发生矛盾不顺利啊?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我们没有在理想化与现实真实存在之间找准平衡点,对他人给予了过高的角色化预期。
想一想看啊,你确立了一个创业项目写好了PPT商业计划书,开篇就打出响亮旗号要干掉某宝灭掉某东摁死某多多,然后在国内外的VC、PE跟前信心满满地路演了一大圈,结果呢肯定不会有风投敢投你。因为你对自已对投资人的角色化预期过高,一上来就把自已往“Jack马”、“Richrad刘”的角色上靠,而且还要有过而无不及。然后你对风投们的角色化预期是要他们当孙正义第二、Pony马第二、徐新第二等。你有大志向固然很好,但人家凭什么也要跟你一样立这样的志向。严于律已可以,严于律人那就要命了。其实干某宝灭某东这样的项目山西煤老板干过,然后呢,然后没有下半场。这就是缺乏正确的角色化定位会导致行为偏离真相。
再比如出来自已干,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搞设计的搞艺术的码字的,为什么总是会遭遇周围人无数的诋毁,无数的吐糟,无数的diss,板砖、谩骂,数不清的众多不理解?原因还是在于双方相互的角色化预期信息不对称。你对周围的人的角色化预期是粉丝、铁杆脑残粉丝。周围的人对你的角色化预期是勤劳的上班族——朝九晚五三点一线,顾家爱子爱老婆。这样的预期峰值鸿沟太大,谁也不肯妥协和谐不了嘛。那些能把手里的东西及时转换变现的,角色化预期峰值差还可以得到适当的缩短。那些长期无法兑现价值的,那日子就相当痛苦了。
学着用去角色化思维来看待世界,世界会向你展现一幅更自然的美丽风景。
有此同感的朋友可以加我的微信号:jumpevolution(备注简书)
点击此处阅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带给我的感触|2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