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让我悄悄告诉你)
“有一种奇葩叫高考语文题”
■■有的题死了,可它还活着,如数理化考题;有的题活着,可它已经死了,如高考语文题。语文本身浩如烟海,至今没人能说清它的外延和边界,曹雪芹聪明,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下的大包围大得无从说清。有个外国人说了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至今这句话还呆在一本语文杂志的封面上——你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这些说法放到研究领域既浪漫有情怀,又显得莫测高深,但对参加语文高考没啥鸟用。
凭啥说语文考题已经死了?因为目前的语文高考试题并不能考出一个考生真实的语文素养——啊哈,这就是机会,换句话说,语文素养好的学生不一定能考高分,而语文素养差的学生还有机会拿高分!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不管每次高考后专家们把高考语文题评价得如何高大上,高考语文试题都是一场与真实语文素养打滑脱钩的游戏。
①考题样式与分值早已公布,意思是,考分其实是与国家公布的样题进行精准对应训练的结果,谁的应试功夫练得好谁就得高分,与浪漫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核心素养”之类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②考题看似覆盖面广,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林林总总,鸡零狗碎样样都有,其实,将语文素养分割为零零碎碎的各个考点以后,考题与语文素养的正相关已几近为零。打个比方,你可以说美女应该符合若干的指标,但是不是这些指标加起来就等于一个美女呢?局部之和并不等于一个整体。所以,教高中语文的老师都知道,教高三语文比起高一高二语文来更好教。所谓的考点,语文历来是一本糊涂账,这些考点教不完也并不影响考试。其他学科就不行,比如数学的三角函数没弄好,一考,绝对现形露丑。语文的若干考点,教师教了也是白教,比如古诗鉴赏,教了等于没教;再比如作文吧,很多老师根本就没教,但考生照样可以写出作文!
③网上经常传这样的故事,xx学生才气逼人语文素养倍儿棒,已出版文学作品多篇或多部,但参加高考分数超低,甚至作文都是偏题的。青年作家韩寒就说自己高考的话考分会很低,大作家王蒙也说假如自己做今天的高考语文题还很难说能及格。我教过这样的学生,姓王,不听我的语文复习课,每次考试不管作文如何命题,都以李白、苏轼和洪战辉(感动中国人物)为材料,结果考分都没少于110分——我俩约定,低于110就必须听我讲语文考试指导,否则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他可以任由他复习其他的学科——后来,在高考中,他也没少于110分。
临门一脚第一招:自己命题
抛开一切所谓的考试指导方法,先解决阅读题的问题。现在的语文高考题阅读占了半壁以上河山,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大类现代文,还有文言文和古诗,每一个考题的每一个考点都有所谓的应考技巧,市面上的高考复习资料一个比一个做得详尽,仿佛拆弹高手,把每个考题透析得无比清晰,作者貌似应考高手,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书的作者往往是坐而论道的教书匠,而不是考场里面真正夺颖而出的高手。
参与游戏的最佳方式,不是学习游戏的操作流程,而是洞悉制作游戏的规则,游戏的制定者总比玩游戏的人高明。
所以 ,找一些过去高考的试题材料,先把试题遮住或者删掉,只读材料部分,模仿命题人来自己命题!
把自己命好的题拿来与高考真题做个比较,看一看有什么差异——这一招,你会学到最强的应试能力——而不是盲目地抓一套题就昏天黑地的演练了又演练。
至于自己命题与高考真题之间的差异,就需要仔细研究了,或许是命题指向的错位,那就要研读考纲;或许是认知境界的差异,那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站位太低,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高人;或许是文本理解的差异,那就还得训练自己的读懂的能力……总之,一旦你的身份变成了游戏的制定者,你就成了与高考语文命题人平等对话的强者,而不再是在高考语文试题迷宫里折腾的弱者。有人说,考试其实就是与命题人对话的过程,不会命题,自然在这场对话中败了下去。
最后要提醒,越是临近高考,语文越是需要跟进复习,数理化等学科反而是不需要临时抱佛脚的——有的数理化考题,即使考试前几分钟老师再讲一遍,到了考场照样做不出来!所以,你懂的。
时不我待啦!最后20天,供你选择。
(2018/05/12,倒数第20天)
(小区路边跟树叶玩游戏的小朋友,对参与比如高考语文这样的游戏颇有启示,随手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