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孩子刚出生时, 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父母(或象征性父母)是孩子唯一的关系,是孩子能够活着的保障,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是全然的依恋,这个时期的关系中,父母就像是孩子的“全能者”,父母和孩子是不能分开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自理能力逐步增强,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在逐步减少,自己的社交圈子逐步扩大,此时,父母要从孩子的“全能者”变成“照顾管理者”。
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向成人过渡,身体接近成年人,智力发展迅速,心理上也渴望独立,此时,父母要从“照顾管理者”变成“守护者”,父母的主动性要越来越小,从开始的全然、及时地回应照顾,到需要时出手照顾管理,一直到青春期的不求不助。
所以,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变化的关系,是从特殊关系向普通人际关系过渡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浓度要越来越低。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就有的,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和亲密,即使在青春期和成年后,孩子也只是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但不会切断和父母的情感连接。如果父母不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角色,调整和孩子的界限和距离,照顾管理孩子的主动性不减,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孩子就会启用心理防御机制,减少和父母的连接,甚至完全切断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通道。这种情况下,父母既不能成为孩子的“负面情绪容器”,也无法给孩子补充“心理需求”,也就无法完成对孩子心理的养育。
亲子关系是父母为孩子提供“心理需求”、帮助孩子排泄“心理垃圾”的“心理脐带”。家庭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子宫”,父母是为孩子提供“心理需求”的主要来源,是帮助孩子排泄“心理垃圾”的主要渠道,孩子未成年以前,父母是最重要、最有力的心理养育客体,如果亲子关系不好,父母就无法养育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心理发育必然会受损。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孩子让老人带,完全不管孩子,有些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的家庭,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不好,就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去,或者给孩子请心理咨询师,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管好了,这真的是一个误区。家庭是孩子的土壤,父母是养育孩子的主客体,他人只是副客体,在孩子未成年阶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无论什么情况下,家庭和父母的作用也绝对不可替代。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一切关系的基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就是孩子在学校、在职场、在自己家庭中和他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学校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和同学、老师的关系是否融洽。很多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和谐、冲突特别大,甚至遭受校园欺凌,或者成为校园欺凌者的孩子,都是和父母的关系不健康所致,这也成了很多青春期孩子厌学、休学的重要原因。
所以父母要不断学习,及时的觉察,我们的养育过程是否遵循这样的变化,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否健康?只有遵循了这样的变化,健康相处,才是真的遵循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的心理才能够平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