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之道是难能可贵的,从古至今,能做到中庸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做到中庸,首先应该明确知道何为中庸。《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庸”一词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其二是指德才平凡的人。在我看来,这两种解释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庸”既有贬义,难怪践行的人异常鲜见。或许,早有很多人将“中庸”等同于“平庸”了吧?
与中庸相对的,是走极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真是太常见了。以待人的态度为例,我想起孔子关于女子与小人的言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此言显然与中庸之道相悖。既然远近都不合适,为什么不能做到不偏不倚呢?舍中间以就两端,正是走极端的表现。
我一直以为,小人即是普通的芸芸众生,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任何人都有“小人”的一面。对于那些动辄以君子自称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君子更是小人。应该说,大多数的人(指朋友之间)都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正和“距离产生美”是一个道理。倘若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能懂得一点现代的心理学的话,那么他也就不会再抱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了,因为该检讨的是他自己。
由此看来,中庸应该是试图改变对象而无果后的一种自我调整。虽说中庸是主动而为,但也确有一种被迫的、无可奈何的意味,——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从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与平庸实乃殊途而同归。但是,归根结蒂,中庸并不意味着平庸,而那些讥中庸为平庸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