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学》一开头讲的是“动态入定”的原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那么,《中庸》一开头讲的是“动态入定”的原因: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
如果,用传统儒学的语言来解读,这,基本上就是连解读者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玄学。
但是,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换一种"科技语言"来解读,会发现:这是非常清晰的,关于人为什么要”动态入定“的原因。
这种现代科技手段就是
虚拟现实(VR)技术!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选了一段虚拟现实的影片,只有十几秒,大家先仔细看一下……
这段影片很简单,在房间地板上,有一条狭长的木板。
虚拟现实的设计者要求参与者,从这条木板的一头走过去,把另一头的一只小猫抱起来。
这在现实中,是件很容易完成的任务。
但是,当参与者带上虚拟现实头盔以后,所感受到的视觉、听觉都变了,整个场景也发生了改变:
地上的小木板延伸到了一幢摩天大楼的高层窗外,小猫下面是几十米的悬空!
从参与者的感觉来看,简单的任务变成了要走到高楼的窗外,去救小木板尽头的那只小猫。
参与者都知道,自己看到的是虚拟现实的影像,并不是真实情景,可是依然吓得够呛。
不过也正因为知道眼前看到的是虚拟现实影像,所以,才敢走出去。否则,在真实的场景中,这几个人都不可能干这么危险的事……
这种虚拟现实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电子游戏中,电子游戏虚拟现实化能让游戏玩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现在,我们就以虚拟现实游戏为对象,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虚拟现实游戏的构成情况: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
在虚拟现实游戏还没有开始运行的时候,有这样几个元素组成。
1、虚拟现实设备的制造者,虚拟现实游戏的设计者
2、虚拟现实游戏的头盔、手套,虚拟现实游戏的程序
3、游戏玩家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早期电子游戏的任务、内容,往往都是单一结局的,属于直线结构的。
……
而现在的电子游戏的任务、内容要复杂得多,是多种结局的,所以,整个游戏的构成是一种树状结构。如下图:
游戏的入口只有一个,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你知道攻略、秘笈、武器、宝藏、帮手之类的,就能玩到高分出口,甚至是终极完美出口。
如果不知道这些宝贝,只会自己在游戏里面瞎撞的,很多场景、环节、道具、任务都是玩不出来的,最后能玩到低分出口,通关,就已经不错啦。
这些
大家如果都理解了
我们就可以来解读《中庸》了
……
游戏的设计、制造者=天
游戏设计者对游戏整体的设计,细节的设定=天命之
设计出来的游戏程序=性
游戏程序的运行=性之
游戏程序运行的过程=道
获得玩出高分出口的方法=修道之
学习获得玩出高分出口方法的过程=教
……
第一次来本博的网友,看了可能会有种“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觉得很荒谬”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真实的、完整的世界与人,就是类似“虚拟现实游戏”这种结构。
这种认识一点都不新鲜,好莱坞已经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银幕上表现了人类世界虚拟现实化的情景……
我们现在依然把这看作是科幻。这其实并不是现代人类的进步,而是落后!
中国的古人,在甲骨文造字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
甲骨文“天”字,表现的就是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上面的“方框”表示现实世界,下面的“大”字:四肢伸开的人体,表示虚拟现实世界。这种不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重叠世界】的关系。
甲骨文造字中的“上、下”结构,表示一种主从的关系,也就是说上面的现实世界决定着下面的虚拟现实世界。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武、医、音都是建立在这种【重叠世界】的物理学背景下的。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戴上一套非常先进的虚拟现实装备,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又看到了一个自己(游戏角色)。真正自己的肉体上所有能感受到的感觉,都被虚拟现实中游戏角色的感觉所覆盖,一点都感觉不到现实世界以及真正的自己。而且,也没有了之前在现实世界中的记忆……
一个人处在这样虚拟现实环境中,TA还能自己离开虚拟现实游戏吗?
当然不能的!
那么,这个人如果觉得这个游戏不好玩了,想换个其他的游戏,或者说,在游戏中自己改变游戏的程序,这有可能吗?
当然,也是不能的!
这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含义。
深度沉浸在虚拟现实游戏中的玩家,是不可能自己改变游戏的,也不无法自己从游戏中离开!
(大家看,换一种语言,《中庸》是不是变得非常通俗易懂了?)
……
既然,谁也不能自己离开这个虚拟现实游戏,也不能自己改变游戏,那怎么办呢?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我们还是要用虚拟现实游戏的语言来解读。
君子,就是希望在虚拟现实游戏中玩出高分出口的游戏玩家。
这段话的意思是,既然谁都没法自己离开这个游戏,游戏玩家就希望能玩出高分出口。对游戏中隐含的道具、秘笈、装备、任务、剧情(道)高度重视、非常紧张,唯恐遗漏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即使隐蔽得再好,也要去发现;做得再小,也要找出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但是,这个“道”是需要用专门的方法才能被发现的,用一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没法感觉到的。这种独特的方式就是“慎独”(故君子慎其独也)!
我们在之前解读《大学》的文中介绍过,“慎独”就是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时时刻刻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式,感知自己的心智状态、调整自己的心智系统。心智系统调整到位,就“动态入定”了。
人在“动态入定”中,就能感应到“道”。
人获得“道”的方式,是一种很特殊的认识方式,不是我们平时一般的认知,而是感应。“道”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知的。
SO,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无为”,王阳明说“所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些说的,都是对“道”的感应。
人要能感应到“道”,就必须让自己“动态入定”,而“动态入定”的的方法就是“慎独”。
后面这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对“慎独”做了更为详细的讲解。
把“慎独”分为了,没事情的时候在静态中慎独,与有事情的时候在动态中慎独。并讲述了在静态中慎独与在动态中慎独的关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里的"中"是指,君子在没事情时的静态中慎独。也可以理解为:忽略外部环境的,纯慎独概念。
君子,一个“动态入定”的学习者,在没事情的时候,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感知自己的心智状态、调整自己的心智系统,所以,身心处在极度的平静中,是没有任何情绪表现的。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和”是指,君子在有事情时的动态中慎独。“动态入定”的奇妙之处在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动态”,TA并不是不让人的外表一直保持那种极度平静的样子,而是让人根据环境的情况,该喜的喜,该怒的怒,该哀的哀,该乐的乐。
但是,这些喜、怒、哀、乐的表情,与我们平时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在本质上,已经根本不同了。这些喜、怒、哀、乐,是在慎独中的表情,而非情绪的抒发。所以说“发而皆中”,是在“慎独”的状态下发的。这个“中”字在这里是“慎独”的意思。
后面这个“节”字,是对前面“发而皆中”的进一步的说明,是节制的意思。所以,这段话的断法是这样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前面这两句,定义了什么是“中”、“和”。后面继续介绍“中”、“和”的性质与作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句话,我们依然要用虚拟现实游戏语言来解读,才容易理解。
“天下”,表面意思是指,虚拟现实游戏中的环境。其实是指,在这个虚拟现实游戏环境中,所有希望玩出高分出口的游戏玩家们。
“大本”是最根本的意思,这个“大”字与《大学》的“大”字是同一个意思。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事情的时候,在静态中练好慎独,是希望玩出高分出口的游戏玩家们的基本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道”就是通向高分出口的攻略、道具、任务、剧情。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在动态中运用慎独,就能获得到通向高分出口、甚至终极完美出口的攻略、道具、任务、剧情……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其实对游戏玩家们走向高分出口的过程的描述。
意思是,当一个游戏玩家,在静态中练好慎独,又能在动态中运用慎独,那样就能玩出高分出口,而且玩的过程也会与游戏环境高度和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语言解读《中庸》,是不是发现,孔子留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以往认识的那样,那些都是后人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正确强加给了孔子。
孔子真正留给我们的,是对世界最为本质的认识,以及给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类指引了一条完成完美人生的道路。
孔子真正的价值是对人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