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早上好!
春游过后,孩子们都很疲劳了,利用周末好好休息吧。这周末孩子们要完成一张关于“读书”的手抄报,请大家提醒一下孩子,周一要上交的。这是我这星期一的时候就布置过的,估计会有些孩子已经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比较接地气,《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认为,“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和孩子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钥匙。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她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说话。”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很多人都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一样的。拒绝命令的方式,平等地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跟孩子说话,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罗美娟就是个聪明的妈妈,她对这一点就深有体会。有一天,女儿莉莉回家晚了,罗美娟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女儿吃饭,告诉女儿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罗美娟告诉女儿,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莉莉回来。莉莉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
罗美娟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莉莉高兴地亲了一下罗美娟:“妈妈,你真好!”
罗美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父母在地位上的平等。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喜欢用命令的方式和孩子讲话,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平等地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意识的有效方式。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爱摆摆为人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呼来唤去,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把我的眼镜拿来!”“不要动那本书!”“今天晚上不准出去玩!”当时倒是够威风、够痛快的,可是这些父母逐渐地地会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不吃这一套了,而是常将父母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耳旁风。
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的父母,应该了解:命令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1)命令并不比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更有效
著名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在其名著《家庭教育》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天,陈鹤琴的儿子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毡毯玩。陈先生看见后,就考虑是立刻把破棉絮夺去呢,还是让他在玩弄中得着一种经验;或者命令他将棉絮丢掉,而以其它东西替代。思考了一下,陈鹤琴觉得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去向妈妈拿一块干净的吧。”孩子听了,果然很高兴地跑去找妈妈了。陈鹤琴事后总结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更不喜欢听恶言。大多数做父母的看见小孩子玩肮脏的东西,就不期然而然的去把他夺过来,而且还要骂他,甚至于还要打他。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一定不喜欢父母了!”
可见粗暴命令的方式,还易于形成父母与子女间的对立。
2)命令让父母的教育行动不能留下回旋余地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去睡觉,偏偏很多孩子是置若罔闻,只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父母一时也拿这些小淘气没办法。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觉得不听父母的命令也没什么,那下次也就更不会听了。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这样对孩子说:“呀,这东西真好玩呀!可惜时间不早了,乖孩子应去睡觉了。要不你再玩5分钟,就去睡觉,好吗?”这样既夸孩子乖,又是用征询的口气同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许到不了5分钟就乖乖地睡觉去了。而且这样为父母留下了余地,即使孩子暂时不听话,也不至于激得父母为了白己的威严而去与孩子大动肝火。但父母一旦向孩子发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让孩子服从的,不然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3)对孩子使用命令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
父母老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支配来支配去,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退缩的性格,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孩子经常与父母顶牛,逆反心理增强,走入社会后也会具有反社会性。所以,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
在具体的家教实践中,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然后想想自己在孩子这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这样就可心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从而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会得到改善。
徐新云
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