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那天,我早早收拾好行李,等雨停后好启程。需要拿的东西有点多,我跟母亲说:“你给我送过去吧?”
母亲应允。
等我回屋再出来的时候,母亲早已拿着东西,来到了车前。
我打开车门,放好东西,还没坐进去,母亲便说:“路上慢点开,到家来个电话”。然后,就往回走。
从后视镜里,我看到母亲伫立在拐角处,侧着身体,回头看向我。
我说了句“我走啦”,便去发动车。
车子发动,待我回头时,拐角处,早已不见母亲的身影。
从大学到现在,十七年的记忆里,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不会远送。
有时,送到大门口。有时,大门都不出。
我转身朝前走,她转身往回走。待我再次转身回望的时候,只看到她孤单的背影。
梁实秋在《送行》里说道:“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
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刻意回避,送别的场面。我总觉得,挥手道别之际,离开的那个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有自己的前程可以奔赴;
而留下的那个人,却只能停留在原地,带着思念,继续一成不变的生活。这些年,我习惯了母亲的不远送,也理解,她从不言说的伤感。
正如《小别离》中所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他们的爱,始终在为你失去他们也能够好好生活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还好,这种离别的伤感,不会伴随我们太久。
正如分开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无法团聚的日子,我们都在自己的时空里,各自忙碌,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