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18
章节目录看,小个色的地方是从0章开始,最后的第8章“积累”只有8页,没有前面的章内分小节。
前面这4章读下来,开始有些惊喜,后面内容较多的第3章“管理”反而回落了一些评分,觉得细心用心、原创警醒、案例身边贴近人性又失之琐碎而可行性打折。----另外,面向读者偏年轻,应该是大学生到工作不久的20多岁青年,譬如经常提到背单词,有一节分析打工作电话的不同场景。
分章节复习::
第0章,困境: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没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与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既有的知识与观念都是经过持有者反复筛选的。尽管很多知识观念只不过是被灌输的而已,但是,持有者对被灌输这一事实往往毫无察觉,或拒绝承认。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拥有一定判断能力。
场景式案例都很生活化,常见的拖延症入手,说时间不可管理,要重新审视自己、时间和调整两者的关系。
第1章,醒悟:
1.1,孰主孰仆:
对人类能够把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心理学家有个专门的词汇,叫“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
通过坐标系方法,认识到有“你原本并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拥抱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1.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mind)就是他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1.3,我的案例:
盲打好,先学了技能再想着怎么用,否则,什么也学不会,这种缺失感又被种种借口蒙蔽了,并不会真正察觉。
基于同一个出发点,可能不同的人得出相反的结论。
------------------------------------
第2章,现实:
2.1,速成绝无可能
戒躁,不要妄想着速成。期望速成的原因,一个是天性使人趋向于欲望马上得到满足,一个是不理解不接受“有些阶段无法跨越”。前者有赌博、酗酒、先消费再还款、各种立马见效的减肥药,后者举例人生各阶段对自我满意度的U型曲线。
出路肯定是有的,但,在此之前,接受现实是唯一的起点。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2,交换才是硬道理
最初的时候,谁都是一无所有,而后通过各种手段,或努力、或投机、或勤奋、或取巧,换取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手段怎样,结果就是积累。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他的“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换取。
认识自己已有的,很重要,是认清现实,脚踏实地。
2.3,完美永不存在
完美主义常常是废柴的托辞。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时时刻刻忍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就算最终完成,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2.4,未知永远存在
人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存在。我们希望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举了编程的例子。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只能开始不断地尝试着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2.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而已),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是因为如此而最终沦落为平庸之辈
有时,梦想或理想的职业常常成为借口,使你甘于平庸,在当前的工作上,因为“不得志”,不理想。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越高。最终,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
“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是YY,优秀的人积极调整和认真积累,很少抱怨,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也因此每时每刻都更为优秀。
2.6,与时间做朋友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最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做到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介绍了概率论中常见的正态分布曲线,随口黑了下马克思老先生逃避现实、耽于幻想。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从人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大约花费了将近2500年—从狄奥根尼斯,到凯恩斯。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
第3章,管理:
3.1,估算时间
侯世达定律: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本定律。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陌生程度),再根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介绍了1万小时成才规律。
3.2,及时行动
不是越早开始越好,是现在就做!
分析了拖延症患者的一个心理:预估事情是一蹴而就、顺顺利利的。
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
还分析了时间流速在不同年龄段的感受差异的原因。
3.3,直面困难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谁都喜欢被奖励而讨厌被惩罚。 有很多时候,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中,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内容,所谓的有创意的部分,可能只占1%都不到
3.4,关注步骤
任何一个任务都起码具备这三个属性:WHAT(该做什么?),WHY(为什么要做?),和HOW(如何去做?)。清楚了解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决定着能否最终完成该任务 。
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HOW’(如何去做)去反复拆解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
3.5,并行串行
精细拆解任务,把一个机械(简单)任务和一个非机械(相对复杂又灵活)的任务“并行“搭配起来完成,把自己的大脑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
3.6,感知时间
介绍《奇特的一生》,事件-时间日志,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当结果不满意的时候也更容易找到缘由。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
3.7,记录开销
分三组练习,回忆并记录。。。做的事情。 ----没太明白这小节
3.8,制订预算
做todo-list,可以用简单数字或符号标记事情的重要程度。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
3.9,计划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作者是从一周的计划期限逐渐扩展延长到一年的,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
有些计划没必要做,或者是任务非常简单,或者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不要怕人生的试错。
3.10,列表
包括任务列表(tasklist)、待处理列表(to-dolist)、核对列表(checklist)等。
最好的列表工具是纸笔,列表没必要工整,要随手可及。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一旦开始就要执行到底,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
3.11,流程
拨打工作电话的例子,已知的职场工作经验。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必须养成的习惯。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的细节
3.12,预演
做任何事情之前,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大脑里预演一遍甚至数遍。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3.13,验收
电子游戏的例子,容易上瘾是因为有即时回报系统。
做事之前,拿出纸笔记录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
设计验收机制,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