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edric Lieberman
一个肆无忌惮的洞察力可以摧毁我们对复杂问题的认知。——Polanyi
作者认为,每一个乐器都是用来转换各种形式能量的机器,因此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研究乐器,一是乐器的声学原理,二是分析乐器的设计原理。因此他使用这两种方法来研究七弦琴。
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琴的构成:七弦、十三徽,形制等,并提到它们有着象征意义。接着说道,Robert对于琴有着不懈的热爱,还为此学过中文,因此在1975年前后作者研究琴的时候,Robert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期间,梅庵派吕振原等琴家还去过华盛顿大学。
能量的输入和转换:琴弦
琴弦大多数是采用丝弦和尼龙弦,而包括梅庵派在内的现代琴家通常使用尼龙弦,他们认为尼龙弦有五个优势:①易获得②便宜耐用③不受温度、湿度影响④音色更响亮⑤揉弦时不会发出摩擦声。而保守派则认为,摩擦声也应属于音乐要素,但因此好的丝线就更为重要。但梅庵琴谱只涉及到丝弦,因此这里的研究都是围绕丝线。
弦会有一层胶状物质的外衣,这使得琴弦更加平滑,童恩正说道:琴弦外衣的规整性、光滑性和紧密性是好的琴弦的评判标准。天津产的琴弦前四线是有颜色的,而杭州产的弦才是最好的,它们弹起来流畅有力,被称为“挂弦”。
作为琴弦的组成部分,外衣看上去并不重要,它只增加了琴弦10%-15%的质量,但为什么要限定在这个范围内呢?为什么不使用最佳的厚度和刚度呢?
确定音高的变量除了弦的长度,还有弦的质量和张力,如果仅仅以张力来测定音高,就会带来两个不好的影响:①每根琴弦都会带来不同的阻力,不便演奏②琴弦的张力范围有限,张力过低则音色差,张力过高则弦断。
因此为了减少张力差异,每根弦都有不同的质量,中国传统中的琴弦质量分配比是108-96-81-72-64-54-48,这个比值是完全应用在现实中的吗?为此,作者测试了一组没有使用过的琴弦,长度厚度和质量都十分精确,但测量出来的结果却发现与理论上的质量比并不一致。有一种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每一根弦都由不同程度的丝弦缠绕形成,然而这种假说不利于证实。
最详细的且时代最近的斫琴手册来自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祝凤喈的《与古斋琴谱》:
①每一条弦有12股丝。
②传统的比例为108-96-81-72-64-54-48。
③将小麦、蜡和一些其他成分与丝弦一起煮形成鱼胶。
④晒干后,用另外6根丝缠绕在外面。
因此,外层使琴弦的质量可以增加10~11,这样数值就达到了119-107-91-82-64-54-48,这也就可以解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了。
而这本琴谱的许多材料都是基于早期的资料,特别是明朝朱权(1413)的《太古遗音》,以及后来的《风宣玄品》。大型琴使用240-206-172-206-172-138-104,中型琴使用160-140-120-160-140-120-100,小型使用140-120-100-140-120-100-80
这也证明了,传统的数值是以实践检验为基础的。
能力的传递与支持:岳山(bridge)和琴轸(nut)
除了弦、和空气的摩擦,岳山和琴轸这一支撑点,也影响着琴能量的传递与衰减。因此岳山常常采用坚硬密实的木材,例如胡桃木,而琴轸常常采用象牙或玉。作者认为,岳山和琴轸的作用即是在琴弦拨动时,有效地控制琴弦上的张力,并且从这种摩擦的嗡嗡声中,提取出有用的乐音。而从琴面上看,第四徽开始的“斜坡”也舒缓了琴弦的压力。
声音的扩散与辐射:琴身
最好的琴身材料是梧桐木。梧桐木评判标准是非常严厉的,包括亮度、强度、弹性、孔隙率和年龄等。然后还要将梧桐木煮出树液,然后晒干。
上下板的对比就如阴与阳,琴身的硬度有助于扩散柔软丝弦所产生的声音。梅庵琴谱,将此比作“天圆地方”。而镂空部分则形成共鸣腔体,否则就需要放在共鸣桌和盒子上来增加共鸣。这个部分有几个要素:①封闭的空气量②外壳的形状③声控的形状。
总结
这些研究对于古琴来说只是冰山一角,琴在长年累月的发展中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与更新。这些工匠手艺人们一直在以经验主义去锻造完善古琴,然而由于一些保守主义,却没有一部通过声学和建筑学的方式的完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