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即将要参加二次高考的外甥问我:“我的英语都这么努力了,题都做了一大堆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太大的进步?”
我没有说话,让她拿过来一套高考模拟卷子。然后指着平时我们做题时常见的几个英语单词问她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她勉强的答上来一个。我又指着文章中的一个定语从句问她,这是什么从句。她竟然说了一句:“不知道,我的语法差的一塌糊涂”。我惊奇的望了她一眼,不知道说什么,害怕说过头了,打击了她的自信心,最后说了几句:“做题不要贪多,与其做一百套题,不如把一套题做一百遍,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你要慢慢体会其中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其实很多卷子中的很多题的解题思路是差不多的 ,还有就是你的英语词汇量还有待提高”。她点了点头。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情景:
那一年,我刚升五年级,学校又添了几门课,最主要的是添了英语。我对这一门新添的学科既陌生又排斥,心想:汉语都没有学扎实,还学什么英语,刚开始很多同学对学习英语的态度都不咋样。所以五六年级我对英语不怎么感冒,连最基本的音标都不会读。
升了初一,学校开始重视英语的学习,因为当时中考成绩150分,这是非常大的比重。此时,我才发现很多人的英语都很好,最起码他们很多都会读音标,而我什么都不会。我开始慢慢地接触英语,这时老师也不怎么教音标,因为音标在我们五六年级的时候都已经教完了。老师一上来就开始教单词,领读课文,所以对于我这个音标都不会读的人来说,学习英语是一种痛苦(问别人音标,又害怕丢人)。就这样痛苦的学习了一学期,自然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也不是太理想—64分。最令人尴尬的是,学校竟然将每个人的成绩单都打印在一张纸上,一人一份。我发现我竟然因为英语成绩,被远远地甩在了最后面——倒数第六名。发小打电话调侃说:“你这次成绩怎么垫底了”。我没有说什么。
莫名的感觉好难受,同时也感觉好迷茫,以前也没有垫过底啊,我的英语难道就这样了吗,我的命运也因为英语成绩而因此改变了吗?我选择了NO,我决定要学好英语,同样是人,别人能学好,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有一个成语叫做穷则思变,大致意思就是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我把它换成了困则思变,我现在不就是在困惑和迷茫中吗?如果我现在还因为面子问题,不学好音标,不学好英语,下学期的成绩单上的垫底名额中也会有我的名字,同样也会招致别人的调侃,最严重的是,我会离我心中向往的高中越来越远。我不想这样,我要想办法改变。
光想要改变还是不够的,还要付诸行动,不然想就变成了空想了。说干就干,不过要先找一个教我学习英语的人。这时我想起了我的表姐,她的英语成绩一向很好,打电话向她求救,后来我就理所当然的住到了姑妈家。
在学完音标之后,我发现音标原来没有那么的难,而且还非常的简单。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做一件事而恐惧,因而不敢去做。当我们真正鼓起勇气用心去做并且成功的时候,却发现害怕的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一切都是我们的心理在作怪!
当一个人放下自欺欺人的面子问题时,一切都会发生改变。表姐也没有嘲笑我的意思,而是尽力帮我补习。在表姐的帮助和督促下,一个假期我不仅学会了音标,而且熟练的掌握了上学期拉下的英语单词。但是这个离我的目标还很远。
俞敏洪老师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有一种本领,就是把心中所想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现实。但是心中所想的东西的前提是你想,你要,你想要,强烈地想要,最后你才能把你想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我想要好的英语成绩,想要自己的成绩排名在前几名,更想要考一个好的高中。光是想还不够,还要行动。我将这一种强烈地渴望转化为一系列的行动——每天早、中、下午回家的路上都拿着单词本,吃饭时、睡觉前也在背着单词、短语。
慢慢地我发现我不是那么的厌恶英语了,老师叫我上黑板写单词也会担惊受怕了,更重要的是我的手上再也没有因为写不上英语单词而挨过老师的板子。渐渐地,我发现我喜欢上了英语,做题的准确率也逐渐地提高了。到了期末考试,英语成绩出来以后,我吓了一跳——136分,成绩单上第三名。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老师说过一句话: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了兴趣。
这个不就是说的我吗?刚开始对英语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当慢慢地把英语学好之后,才发现它不是那么的讨厌,甚至是那么的可爱。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每天记忆英语单词的习惯。俗话说,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高考时我的英语126分,而大学,我也顺利地拿下四六级。这都得益于我初一的那次改变。
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困境而不愿意改变。很多人刚开始学不懂英语,慢慢地就自暴自弃,就像我刚开始那样。试问你:你努力了吗?你用心了吗?你积累了吗?
只要你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第一次写作,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