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的父母现在开始启动接娃放学程序了,可这个程序总会因为其他问题不能准点到达。
对父母来说,娃有老师看着,晚点儿没什么关系。
但对于娃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鹿妈
1
要问父母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莫过于接孩子放学了。
而且接送孩子似乎已成了一种爱的体现,否则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我以前对接送孩子去学校的事都不以为然;亲戚朋友一遍一遍强调接孩子放学的重要性,我也总是不屑一顾。
心想着大不了喊几个亲戚,随便来一个帮忙接送孩子也是“洒洒水”的事。
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跟我说:
萱萱最近情绪有些低落,一放学,也不和同学交流了,自己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看着书,希望你可以重视这个问题,抽时间早点接孩子。
我这才正视起这个问题,不论多忙,都是早早地在校门口等着。
一开门就冲进去,趴在窗户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早把孩子接走。
果然,萱萱的沮丧不见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变得更加自信。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早接还是晚接孩子放学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在班级门外等候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翘首期盼见到自己爸妈的身影。
如果看见了我们,孩子的内心是雀跃的,“你看,爸爸/妈妈今天又来接我了!”
家长早出现,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谁接送孩子上下学最多,她就和谁亲,谁带她最多,她就会随谁。
父母的关注和爱能造就孩子健康平衡的心灵。
在这件事上,孩子能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自尊和自爱。
高的价值感给她们带来了自信,可以培养她们积极乐观的性格。
2
如果缺失了这种真实的爱的交流;即使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对情感的感悟也会不够深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形成。
小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之前在《一年级·小学季》里,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经常加班,陆煜琳就是最后被接走的一个。
她先是帮忙老师打扫好教室,整理好小板凳,默默地看着小朋友陆续回家。
而她总是要装作坚强地耐心等待。
这让这个乐观活泼的女孩添上一些忧郁;家长迟迟不来,她走到教室外面,搬着小板凳抱着书包。
一直等到爷爷到来才突然崩溃大哭,可怜极了!
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同学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她总是最后被接走;
或是长时间的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
她内心会滋生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会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有国外专家表示,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比其他孩子高;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有些沮丧、自卑。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孩子每次都是最早被接走,往往虚荣心较强。
归属感与安全感是每一个孩子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孩子才可能自我实现。
毕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大作用的,还是父母。
孩子对我们的依恋、信任和认同就是辛苦付出的最好回馈。
所以,不管工作再累、再忙,早接还是晚接,家长都要把握一个“度”。
请父母每周至少亲自去接两次孩子,不要经常落在最后或第一个接走。
尤其是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家长注意了。
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家长最好提前通知一声,或是早上出门前跟孩子说“今天妈妈有急事,爷爷会去接你。”
可以的话,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在她们身上。
几年后,你就会发现用心养育和不用心养育的孩子,会有明显的差别,尤其在亲子关系方面。
3
接到孩子只是第一步,与孩子一同回家的路上的时间如何度过,这才是重中之重。
回家路上虽然时间短,但是亲子间的沟通效果却是很强大的。
几十分钟交流的信息量甚至会超过家人一天陪伴的效果。
要知道父母说的话中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更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和人生观的走向。
我建议多问一些积极方面的问题,愉快的氛围能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
比如:
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今天有什么好的收获,发生哪些有趣的事?
有什么自己无法解决需要爸妈帮忙的吗?
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你今天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事儿?
平时密切关注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或者突然不愿意去上学这样的异常情况,这些都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和进一步了解。
接孩子是每位家长的每天例行功课,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点滴积累。
因此每天我都会在接萱萱放学的路上走得快一点,不要萱萱做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
文 | 笋干老师
来源 | 中小学书单(ID:zxxshu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