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四卷第章【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表征思维
在儿童发展的同时,他们开始迷恋假装游戏,他们在其中进行语言的吸收与表达,并且假装表征出并不存在的物体和事件。因此发展心理学家假设这些过程中存在紧密的联系。皮亚杰认为儿童之所以获得这些新的发展,因其具有共同的因素,即他所指的符号的(或象征的)功能,且他认为这是儿童个体通过与物质和社会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维果斯基尤其强调社会情境的作用,他认为一个物体、词语及姿势是在社会情境中成为儿童的符号的。例如,维果斯基(1981,pp. 160-161)写道:
最初,指示性的姿势(用手指)是一种完全不成功的指向某个物体的抓握运动并且出现了一个向前的动作。儿童努力的去抓握一个遥远的物体。儿童的双手伸向物体、停止并在半空中摇晃……这时妈妈过来并且帮助了该儿童,此时妈妈将这个动作赋予了指示的含义,情况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这种指示性的姿势内化为儿童的动作。
换句话说,这种姿势具有了表征的意义。
无论对于表征的产生这一问题持有何种观点,非常明显的是,出生第二年是关键性的转折点。已成型的心像让儿童能够参与并记住当时并不存在的事物、人物及事件,这就是心理表征。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反思他们的动作和知觉,并且形成事物之间的符号关系。
表征思维的萌芽
在两岁末期甚至更早,我们能够在儿童重现一件事件的过程中看到心理表征,这就是延迟模仿。在这一时期,儿童也表现出更高的客体永久性水平。此时,儿童能够有系统性的寻找一个藏在看不见的位置中的物体。除了系统研究所证明的之外,我们还能够在日常儿童生活中看到客体永久性。例如,两岁末期的儿童发现他们只需要偶尔看一眼自己的母亲是否在自己身边,而更小的儿童则不行。这一切都表明,儿童在18-24个月之间出现了表征思维的转折点。这一思维的进步在儿童的象征游戏和假装游戏中都非常明显。
假装游戏中的表征
在较长时间以前,学前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假装游戏有助于儿童更加健康,并能促进其情感、社会性、认知及模仿能力的发展。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这些功能,本章的重点是游戏的认知功能。因为探讨的重点是认知与游戏,维果斯基的研究可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的重要性一部分是因为儿童能够通过物体和动作的表征功能而学习使用这些物体和动作,由此儿童更加能够表征的思考。此外,维果斯基认为戏剧游戏的情境及其所拥有的角色与规则体系——谁应该做什么以及在游戏情境中允许参与者做什么——对于促进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儿童渴望一直参与游戏促使他们组织并参与某一团体,且遵守对于游戏者和游戏情境的规定。正如维果斯基的合作者Daniel Elkonin所认为的那样,动机在儿童戏剧游戏影响其发展的四个基本途径中处于第一位,在这个能够极大吸引注意力的游戏情境中,儿童第一次能够控制住自己最直接的需要与冲动。
其次,从维果斯基的观点来看,戏剧游戏促进了认知建构与观点表达。其论据在于选择的假装角色——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另外一个人——帮助儿童转换到另一种思维角度然后又回到他自己的思维角度。此外,对于其他游戏者观点的重视是设定多个游戏角色与商议游戏关系的关键。维果斯基与Elkonin也看到了在对于同样一个物体创造出不同的假设功能时发生的认知建构。之后,儿童将在学校中运用这些能力来认识他人的观点,并将老师和其他同伴的观点看作跟自己的观点同样重要。在很多时候,认同多种观点的能力变得不再表面化而是更加内化,这也促进了反思与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反思与元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包括儿童对于自己心理活动和其他个体心理活动的认知,已经成为“心理理论”研究的论据。
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可见的游戏的第三大功能在于其能够促进心理表征,这对于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至关重要。在假装游戏中,儿童开始将物体的作用同它们的物质形式区分开来。最开始,儿童只能在假装游戏中使用真实物体的复制品。如果这种形式的游戏得以维持,儿童则开始使用替代的物品,这些物品同真实的物品并非很相似,但是能够代表真实物品的功能,如在制作一碗虚拟的汤时可将一支铅笔看做勺子。最后,有经验的游戏者在游戏时能够随意支配物体,他们常常会使用姿势与语言来架起想象与现实的桥梁,如“现在,我正在搬动一个很沉的盒子”。维果斯基理论认为,使用替代物品的经验使儿童摆脱了行为的限制(感知运动思维),进入了操作思维阶段。因为同特定的活动与具体物体相分离,儿童开始能够用语词甚至是其他的表征与符号来表现自己的观念与抽象的事物。
最后,在Elkonin的思维框架中游戏的功能还包括促进儿童行为中“审慎思维”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为了能够一直参与游戏,儿童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并且持续地监督同伴以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遵守规则。在早期的游戏中,这种自我调节体现在儿童的身体活动与语言调整中,如当模仿大象的时候需要重重地走路;当扮演警卫的时候则需要保持不动;而当假装成一个婴儿时则需要用频率较高的、婴儿似的语言说话。虽然这些并非证明象征游戏需在学前教育阶段占据中心地位的仅有原因,但是它们对于证明我们大部分的相关探讨非常合理。维果斯基和其他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儿童适应即将在学校内外所经历的学习需要、社会互动与良好行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