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习什么类型,或者什么领域的知识,都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才能把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而且,还需要时间才行……
今天和大伙聊一聊,如何把知识快速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一,掌握20%的核心知识。
这是一个有关于二八法则的一个定律;即一个领域中20%的核心知识内容,可以解决该领域80%的问题。
掌握20%的核心知识,是快速提升自己能力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做到呢?
举例,比如你不会写文章,你也不知道写文章的方法和步骤,现在怎么办?
你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先去学习各种写作步骤和技巧吗?有没有更快的方式?
有,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些优质的文章,搜集那些高质量文章和各种资料,直接依瓢画葫芦,模仿他们的结构和层次逻辑,把关键点找出来,也就是核心内容的20%。
按照他们的逻辑去模仿,模仿不是复制,是根据和利用别人的框架和结构,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了;虽然不是很专业,但你却是能够做到刚好使用,这就是最快速获取核心知识的一种方式。
获取核心的知识,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里同样都适用,无论你是教育培训的、金融、销售、管理等等行业……
你可以直接依瓢画葫芦,先找到该行业里的20%的核心知识,依照这些知识用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但是,在每个领域里面,你如何去判断哪些是20%的核心知识呢?
除了自己找各种资料和知识进行自学外,最好办法就是,找该领域的专家来指点你,因为你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方向到处乱撞,即使绕了很多圈,你也不知道。
所以一些成功的人士都擅长去找师傅,好的师傅,除了能提供资源之外,另一个重大的作用在于,他能够带领你掌握一个领域内最核心的知识,从而能使自己快速的进入,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所以你必须学会去找师傅,这是自己能够掌握20%核心知识的快速途径。
二,长时间重复和学习
为什么要长时间重复和学习?
长时间重复与学习,是为了更深入学习和理解,这是第一步。如果连深入学习都做不到,怎么做到吸收和学习知识呢……?
长时间的重复和学习,
目的就是为了渗透和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不断得到的复习才能产生深刻的记忆;
一个新的知识点、一种新的技能,如果你看一遍就能学会的,那是神仙才做到的。
很多人都能做到快速阅读和浏览,但是能够深入学习的,就比较难得了,只是走马观花的学习,是完全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
如果你认为每天坚持阅读一些文章就是学习了,就是学会知识了……那就错了,这样的方式,永远都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阅读而已,没有经过思考筛选后的知识,就不属于自己的。
人在学习时,从一个无知领域、全新的知识点开始,到学习和掌握,最后到自己能够使用,一般都要经过12小时以上的沉淀了,才能做到深刻理解和使用;这是一个时间记忆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这么久的时间才能学会,
这是与知识技能本身掌握的难易程度有关系,每个人的受的基础教育程度也不同,用的时间也存在差别。
假如你是初中生基础,和大学生相比,同样的学习一个新知识和新技能;
从学会到掌握和运用,差别就非常大了。
大学生不需要12小时,可能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做到了,这是基础硬性条件不一样。
学习任何知识之前,尤其是难度比较高的知识技能,在这里建议各位,
用12小时以上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这样最后都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假如一天两小时学习,也就是需要六天的时间。
比如之前的往期文章中,
思维模式这一类知识点,是比较难以学习和记忆的,知识和信息量也都是很大的;
这就需要长时间反复学习记忆才行,尤其是需要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短期你是没办法做到渗透和理解的。
如果你刚好又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知识,你只是看一遍而已,是做不到掌握与使用的。
这些知识并不是看懂、记忆在大脑中就行了,它还需要你把它使用出来才行;不然你的学习,是根本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和意义。
大多数人会陷入一种自我已经懂得的假象,认为自己看完一遍之后,也能记住了,就觉得自己已经学会掌握了。
其实根本不是的,这个只是暂时性记忆存储,
过了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你就会忘的一干二净,啥印象都没有了。
这就需要时间和加强的复习和记忆,做到长期储存的记忆才行。
三,知识和问题需要建立起联系
很多人都经常有一种感觉,平时明明学会了很多的知识,等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可就是想不出来,还没有任何的思路。
只有少数人可以通过知识的举一反三,解决了很多相似的问题。
之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大脑里的知识和问题之间是脱节的,他们分别储存的。
比如马斯洛人的5层次需求,说的是人类的各种消费心理需求。
如果你学会了之后,有没有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只是知道了一个概念,但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
你也很难把脑中的知识调用出来,这种现象是造成所学的知识,无法内化成能力的关键原因。
那如何让知识和问题连接起来呢?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做到随时能把学习过的知识调出运用,这需要你平常刻意去做笔记了。
比如说马斯洛五层次需求,马上思考,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讲的是人类的需求心理。
&可以用来管理下属,(分析他们的需求层次,便根据此激励他们)
&寻找伴侣(自己的需求层次是什么?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
&购买东西(满足自己的什么需求,精神、物质)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先抛开第一个反应,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而是去想有什么方法论和模型可以使用 。
为什么不能按照人的习惯思维来解决问题呢?
因为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未经思考的,是遵照过去的模式,还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思维怪圈,所以抛开思维定式,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把新学的知识不断盘活,使用的越频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具体的做法是,每当学习到一个很有用的知识理论和模型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思考至少三个以上用该模型能解决的场景。
并把这些场景也记录下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翻看一下笔记本,对照一下那个模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笔记本没有这样的场景,这个问题是某个模型的新场景,就把它补充进去,不断的增加和完善它。
如果你学习了有关思维模式方面的知识,要怎么使用出来?
什么场合下可以利用?把这些场景写出来,以及如何正确的使用,方法、步骤等写下来。
长期以往,积累了很多关于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连接储存知识,那么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四,实践和运用,形成自己新的表达方式。
凡是你学会了任何的知识点和内容,你不能把它用出来,
它就只是停在大脑的一个死知识而已,除了浪费大脑的内存外,它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叫死知识。
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图书馆的知识最多,是不是力量最大呢?
NO,知识如果不能使用出来,就无法产生力量的。图书馆的知识只是简单的堆积,这样是不能产生任何价值的。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自己的生活,到了最后还是觉得一塌糊涂呢?
因为你压根就没有正确地把知识使用出来,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大多数人都只是把知识停留在第一步了,
也就是放在大脑里存储而已。
而使用和实践,就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和补充知识,需要在更长的时间里才能看见它的价值。
这也就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最难做到的一部分,因为它需要时间积累才行。
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需要反复的思考和总结,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五,系统化训练
人不同的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他们之间都是有连接和联系的。
比如说,你要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而演讲要做好,首先你要有一个结构化的思维,
你得有表达能力,那在这基础上,你还得学会讲故事,能够打动听众,而会讲故事,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你就要学会讲故事和懂得结构化思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
你不会说话,表达不清晰,那我就学习表达。
但表达本质上其实是大脑在说话,是由大脑指挥的,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
而是本身思维就不清晰,所以思维和表达得一起提升,所以能力训练需要系统化。
因为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另一方面,能力也需要刻意练习的,系统练习需要的是时间,前面说的结构化思维的列子,虽然已经挑出来了核心的20%关键的部分,但它不是一就而成的,也是需要系统练习。
例如一个月的计划中,你学习演讲,先是每天练习讲三段,再是提炼主题,然后是练习结构化思维,基本上每天不间断的进行。
高强度的系统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很多时候,人的习惯是高估几天的变化,
低估了几个月的变化,所以很难做到坚持系统化训练。
如同减肥,这一周有兴致,我就跑两次,下一周我有兴致,我就节食一次,心情好我就跑步锻炼一下,这样几个月之后,
你还是发现并没有啥变化,因为这是一个系统,你得有三个月的计划才行,跑步,健身饮食调整等,学习也是一样的,今天学点结构化知识,明天练一下演讲。
这样是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知识的学习是大脑增加了一段记忆,但能力的提升是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而行为和思维,短时间是很难改变的。
这就是时间的效应。
最后总结:
先找到核心知识的20%,先学习那20%,思考各个知识点的运用场景,并记录下来,遇到问题时再返回去翻笔记本中的记录。
长时间重复和学习,把知识记忆存储于大脑中,在往后的时间里,不断地拿出来实践和不断盘活学习过的新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刻意练习和培养自己的系统化结构,使整个知识链连贯起来,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只有知识系统化,才能整体内化成能力,最后才能整体性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就需要:专注和坚持。
好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