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一篇,兰海的文章《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烦什么,你知道吗?》发出后,简直是说到了父母的心坎儿里,父母们迫不急待的开始问该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别急,兰海老师有具体的方法教给大家如何与孩子沟通。
但是,在能够与孩子良好沟通之前,父母们需要知道,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有那样的行为,会那样说话,理解了孩子的需求,父母也才能好好的跟孩子说话。
文/兰海
前面我们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外在行为如逆反、叛逆、要独立、要自由……这背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大脑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们有这个需要。
那除了大脑发育所导致的变化 ,青春期孩子还有着哪些心理需求呢?
1、社会性的需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与社会连接,但是长久的生活环境却让他们的身份是学生,而不是社会人。这是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缺陷之一。
社会性的需求指的是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他认为朋友比父母重要了,他认为社交关系比家庭关系重要了,他会更愿意把朋友放在他人生人际关系的第一位。
他们从来没有像这样想交朋友:
他们在父母和朋友之间会选择朋友;
他们在老师和朋友之间会选择朋友;
他们在上学还是朋友约他(她)出去玩之间有可能会选择朋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朋友是他(她)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
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情绪会因为朋友之间的交往状况而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状态。
2、独立性的需求
我长大了,我要为自己的事情作主,这是每个青春期孩子内心不由自主的渴望。
但是在这个阶段,尤其是初一、初二的孩子会出现问题,我帮助过很多小学成绩非常好,到了初一“咣”地下滑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下滑地非常严重,而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需求渴望独立,但是能力还不能够匹配他独立。
我在拍《超级育儿师》的时候,去到一个家庭,那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是他们学校的第一名。
但他的第一名是怎么样的呢?
他确实很努力,成绩很好,但是除了做题以外的所有事,都是妈妈做的。
他没有自我管理能力。
等他到了初一,他觉得我要独立了,妈妈你别管了,所有学习的事儿你都别管了。
妈妈一想,好吧,你都初中了,我不管了。
于是这个孩子就乱套了,不知道要报什么班,补什么课,作息时间不会弄。他每天时间的80%做的是他妈妈曾经帮他做的事,只有20%的时间能够让他去学习。
他的成绩下滑特别严重。
我去到他们家的时候,他初二,在当地一个最好的学校,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想考哪个高中?”
他能说出来他想考的高中的名字。
我说“那这个高中今年在你们合肥的录取分数是多少?”
孩子第一反应是“妈,分数是多少啊?”
妈妈说“你不知道啊?你明年就考试了,你不知道这个学校的分数线吗?”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中学阶段,孩子们独立的内心需求很旺盛,但是他的能力还不够。
而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他在中学就能够很顺利,有独立的需求,又有独立的能力。
3、成就感的需求
这个时候孩子内心里面急剧地需要成就感。
你会看到学霸们越来越学霸,篮球打得好的人打得越来越好,喜欢玩网络游戏的人就越来越沉迷,原因是什么?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某一个领域成为领军人物,这样他才会有成就感。
我们会看到,在中学阶段比较拉风的是体育好的孩子,一堆小姑娘围着,很满足。
有很多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找不到能够让他获得成就感的感受,但在网络游戏中可以找到。
有一个上濒孩子曾经和我深聊过一次,为什么对于网络有瘾?其实也不能说是有瘾,准确地说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太大了。
这孩子告诉我说“网络世界嘛,我可以换各种名字去练习,可以去过关、升级。”
我说“那为什么在学校的学习上面不行?你没有办法这样做吗?”
“网络上面可以换各种身份,学校每天都在看我怎么过关,我怎么弄啊?”
还有孩子告诉我说“我可以雇人给我们打游戏,买装备,就行了。”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在青春期阶段所谓“上瘾”的孩子,大多是对成就感的不满意。
4、自我价值的需求
我在去年辅导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那个阶段几乎没有了自信,他说“兰海,我垮掉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原来擅长的物理现在却跌得这么厉害,我整个人都垮掉了……”
他的物理成绩可能在那个阶段如果按百分制的话大概是在80分左右,我觉得还OK。
我说“这样吧,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两个月的时间你的物理成绩要增长5分。”
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兰海,你在小看我吗?我怎么可能只涨5分?!”
我说“不,我们就要5分,就要5分!”
其实制定这个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的学业成绩有一个猛涨,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能够让他对自己有信心。
当孩子考到90分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你看,你做到了!你是有价值的!你是能够做到的!”然后我和他一起庆祝了两个星期。
对于父母来讲,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怎么能够创造出来一点点小惊喜,让孩子体会到他的价值感:我成功了!我实现了!我能够做到!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其实,青春期特有的需求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内心和身体中。
当方式A不能满足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自己去寻找方式B,父母反对方式B,又无法提供正确的可尝试的选择,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在摧毁他们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一切可能(即方式B=一切可能)。
而这种误差最大化地撕裂了亲子关系。
把A、B填空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了:
当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就不能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时候,他们会独立寻找自己的方式——网络游戏,而当父母反对网络游戏,又无法提供正确的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功尝试的选择时,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在摧毁他们获得成就、找到朋友的一切可能。
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激烈。
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这些需求,这些需求在他们这个阶段是无比正常的。
他们渴望成功,他们渴望和别人一样,但是又渴望与众不同。
但所有的这一切,可能在父母眼中都变成了“他怎么能这样呢?”如果孩子的行为在父母眼中成了一个问号,我们就可能很难和孩子好好沟通了。
当然,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满足他的需求,而是说在理解孩子的需求之后,我们能够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给孩子正确的可尝试的选择。
比如说对于网络非常上瘾的孩子,我们在一起聊的话题通常是:
“你到底知道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吗?”
“你有没有试过其他有兴趣的事呢?”
“我们能不能去找一个除了学习以外你还有可能创造你价值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与孩子的沟通有的时候会特别激烈,但是有时候可以特别地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