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自己今天的分享是否能真正解决你的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问题,但成甲老师经常鼓励大家反过来思考。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样我会分享失败呢?我想了想大概是不能很好地和大家分享对我影响很大的1个心态——“绿灯思维”。
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背后的原因不知道大家有思考过吗?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或许我们只是用一种勤奋掩盖了另外一种懒惰,为逃避深度思考,或者说是带着战略目的的思考,没有去思考:
1、为什么要去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去听这门课?
2、希望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
3、通过这本书、这门课希望收获什么启发?
4、看这本书和听听这门课是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学习完之后,再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学习、工作中,进行优化,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在了事情,低效率环节中。
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李尚龙说:“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努力。”
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我觉得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自己心态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绿灯思维”。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咱们是跟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学习收获多呢?还是和自己有相同观点的人学习收获更多呢?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觉得是观点不同的人,但真的是这样吗?
可能回顾大家会发现,自己身边是不是和自己相同观点的人更多吖?
其实我们应该多和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开启我们的“绿灯思维”,“绿灯思维”它是一种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新观点、新事件我们可以采取的态度,它是针对习得性防卫的一种方案。
这就得说到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性防卫了,首先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基本归因偏差,而且我们大多数时候会害怕暴露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和逻辑,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大佬和牛人时,害怕被发现自己的思维存在不足,被大家嫌弃。
但如果我们都以习得性防卫的方式进行的话,会遇到没有给别人了解我们思考和思维、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即使这些思维和逻辑是错误的,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比无知更让人沮丧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正好发生在我第一次看《好好学习》这本书期间。
当时我们组来了个师弟,第一次组会汇报,他做的内容是我导师之前提出,因为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度较低,一直拖延没有做,于是在师弟的汇报中,我“习得性防御”地提了很多问题,让初做这个方向的他蛮尴尬。
之后回想这件事,其实我的隐含假设是:这个任务导师已经安排给我了,虽然我还没做,但应该由我来完成,而且这个方案存在很多问题吖,比如……
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导师希望快速看到结果,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虽然导师让我做,但我尚未有时间推进,而在该方面,师弟比我更有经验,所以让他做是很正常的选择。
这件事问题的原因:
事前,我没有绿灯心态接受导师和我不同的观点,没有认真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而是拒绝去完成它;
事中,在师弟回报时,我没有做好情绪管理和“绿灯思维”,习惯性防卫地想要去争论对错,而没有去关心观点的合理性。
在这里我犯了两个“绿灯思维”的最大阻碍:没有区分我和我的行为,以及没有区分观点和事实。
我的观点行为是可以用来改进和提升的,而我是好的,在刚刚的事件里,我没有意识到这点,于是才会在导师提出新方案是,觉得他否定了我的方案,但由于他是我的导师,于是我选择了和他默默抗争,不去推进这件事。
而在组会上我没有区分事实和观点,带着这个任务导师已经安排给我了,虽然我还没做,但应该由我来完成的假设,和师弟的探讨和争论,并不是针对课题内容本身的,更像是借课题的壳,完成一次自我的情绪宣泄。
《好好学习》这本书应该是近两年,我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第一本书,尤其是第二章,给我提供了很多不一样的关于学习的底层逻辑和底层心态。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最重要的底层心态是“绿灯思维”, 遇到不同观点,第一反应是:
这个观点为什么和我的观点不同?
有什么我可以借鉴的吗?
他的合理性是什么?
可以采用先倾听后沟通的方式,让别人把话说完,了解别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以及他的逻辑,再反推到自己的身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还是别人就是为了抨击我,先了解再反思后沟通。
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同的。我的观点行为只能代表过去和现在的我是怎么想的、思维和逻辑是什么样的,但不代表未来的我是什么样?我的观点和行为是可以改变和不断提升的,而我是好的。
明确这一点之后,可以让我们在遇到新的观点新的问题的时候,给自己勇气去暴露自己的思路、思考逻辑,让别人能帮助我们看到和发现问题,再通过这个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不断进行改进。
个人的成长远远大于尊严这件事情,不要因为玻璃心和习惯性防卫而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希望大家都能跳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咱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