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了个视频,让人忍俊不禁。
视频里那个小女孩“控诉”爸爸只顾上班而不陪她,爸爸肯定是不爱她了。一边“控诉”爸爸,一边委屈地哭着。
开始看着时,觉得小女孩有点无理取闹,有点小可爱。再一看,便心疼小女孩儿了。她并非无理取闹,而是真委屈爸爸心里好像只有工作而心里没有她。
看着她那挂着泪痕的脸蛋,可以想象爸爸这样为了工作节假日也不能回来陪她的日子有多少次,她的失望与失落又积攒了多少!她的不安感又强烈了多少!
她的撒娇取闹其实折射的是内心不安,她担心爸爸不再爱她了。
现在有许多俗称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
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心理安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它养育者,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或养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
儿童要求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求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
感受不到父母的安全感,享受不到父母给的心理抚慰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怜。
才女张爱玲是个可怜人。她小时候就被母亲抛弃。在她最需要母爱的幼童阶段,母亲与父母闹别扭,扔下她便出国好久,后来与父亲离了婚,更是彻底丢下她到了国外。
张爱玲是在强烈不安中长大的。她没有办法建立安全感。她一直在被抛弃,在失去。被最美好的母爱父爱打击。所以她性格孤僻、自闭、敏感、自卑,并有强烈的危机感。
从小失去安全感的孩子是可怜的。
2
我也有过张爱玲这样不安的心理经历。
童年时期,恐怖的梦特别多。有两种类型的梦我现在依然记得清楚。一类是梦见被蛇、老虎等恐怖动物缠咬、追赶。另一类是梦见站在万丈深渊的悬崖边上,有时会掉进深渊里,一直往下掉,没有底,直到惊醒。
童年的夜里我几乎是在恐惧中渡过。
我一直不明白总是恶梦缠身的原因。直到朋友的一言,让我有点恍然。
我的童年的梦虽然千奇百怪,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令人害怕的、不安的。白天的我活泼好动,夜晚却做让人害怕的梦,也许来自潜意识的不安全感。
佛洛依德在《梦的释义》里有写到,梦的来源与婴幼儿期相关。也就是说,各种奇怪的梦是与童年的某些体验息息相关。
依此据,就可以解释我的梦。我的梦是让人恐惧的,这反应我一种深深的不安感。
似乎找到了产生这种不安感的源头。
在我还没记忆的婴儿时期,听我妈说,我体弱多病,常哭,难养。妈妈甚至有摒弃我的念头。
也许不安因子那时已种下。到我有点记忆后,我常记起的是妈妈在夏夜把我与弟弟哄睡后,就到村里找人闲聊了。而我总不能安睡到天亮,总是睡到半夜就惊醒。
一看,妈妈不在。于是惊恐,害怕,大哭大叫,弟弟也惊醒,姐弟俩一齐哭叫。但没用,妈妈听不见。
令人更恐惧的是,门被妈妈锁上,出不去。那感觉是房子要倒塌了,我看见了,可以逃,却被困住了。那绝望感如世界末日到了。待我们哭哑了嗓子,妈妈才姗姗而回。
我记得这恐惧,也求妈妈不在夜晚离开。妈妈应诺,可是每次都违背诺言。所以每晚睡时,我想了个办法,就是紧紧箍妈妈的手臂,以为这就安全了。但每次醒后都不见其人了。
我几乎每晚都带着害怕入睡,又是哭哑了嗓子等回妈妈。
这样夜晚的反复,造就我极度缺乏安全感。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总会在夜里做尽令人恐惧的梦了。这是潜意识用梦来对抗不喜欢的夜晚。
妈妈从不知她的女儿的童年有这样糟糕的体验,如果她能细心点,也许就会伸出双手拥我入怀给我安抚了。但在那个年代,父母们更多忙着的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孩子多是散养着。
所以说,能得到父母给的安全感,带着安全感长大的孩子该是多么幸福。
3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
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永远把帮助孩子放在第一位!
作家李清浅写过篇文章《妈妈懂得安慰,是孩子最大的福气》,里面记载着她与儿子的故事。在她儿子恐惧不安,需要妈妈抚慰时,她果断选择给儿子安全感,因为她知道那刻,儿子需要她,不需要道理。
她事后回忆起这件事时道:“我可能依然不会把一个哭闹的孩子丢在幼儿园。因为那一刻,我的孩子在流鼻血,我感受到了他的不安和无助,让他迅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我觉得我责无旁贷。”
“我宁肯他‘有恃无恐’地‘不乖’,也不要每天身处焦虑。”说得多好呀!让孩子安心,让他们有满满的安全感,是多么重要啊!
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着做个合格的父母。一个合格的父亲母亲,首先是懂得给孩子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孩子人格健康的基石。
然而,现实中,有些父母一点儿没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还常会无意识的增加孩子的不安感。
譬如,他们常会开玩笑式地跟孩子说,孩子不是妈妈生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又或是从路边捡来的。
而李清浅的孩子遇到亲戚的玩笑式恐吓后,她是这样做的,她明确告诉孩子是怎样来到这世上的,还给孩子看了剖腹产的疤痕。
不让孩子困扰、慌乱、迷茫,是为人父母者最基本的素养。
4
育儿是门高深的学门,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学习。我也曾经是个罔顾孩子情绪诉求的糟糕妈妈。
我记起我儿子乐乐上幼儿园前,也就三岁前,一直是个温顺可爱的小孩儿。但送他上幼儿园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脾气没来由的暴躁,而且有点叛逆了。
那个爱笑温顺的小男孩儿不见了。我不明就里。直到一次睡前的聊天,我才知道儿子突然没来由的脾气暴躁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很严肃地问我:“妈妈,你们为什么要送我去幼儿园?”
当时我一听,下意识一惊,有点了然他那段时间似乎对我各种不满了。
我脑子迅速组织出送他上幼儿园的几条理由。
最后,我紧紧拥抱着他,跟他说:“乐乐,妈妈爱你!”他听了也伸出小手紧紧抱着我并回应“妈妈,我也爱你”。
我知道他释然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依然爱着他。那段时间他所有的反常,源于不安。他是觉得我们抛弃了他,把他扔进幼儿园,走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所以他恐惧,焦虑,不安。
他需要我们的拥抱与抚慰。但愚笨的我却无视他的这种心理恐惧和情绪诉求。每天早上,他都表现出去幼儿园的不情愿。到了幼儿园,他总会哭着不想进去,而我总是威逼利诱把他塞出教室就完事。
当时听了一些经验之谈,也认同这些经验。说小孩儿上幼儿园之初总会哭闹,面对这些哭闹要冷静点理性点,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也是这么做的。表现出超常的冷静。
当时的我认为要快狠地切断孩子的粘糊行为才是上佳者。没想过,这种冰冷的方式会加速孩子的不安,让他慢慢地失去安全感。
这样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是十分残忍,不妥的。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特质,陪着他让他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节奏去适合新环境新朋友新生活,当孩子觉得是安全的了,他自然会放开紧拽着我们的手去探索拥抱新的世界。
5
那孩子感受到不安与危险时,我们该怎么办?李清浅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育儿专家也说,当孩子感受到危险时,则会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恋对象求助。父母应对儿童的哭、笑、发声等信号敏感,并作出恰当的、积极的反应,并在适当的时候用肯定的语气支持儿童的行为。
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给孩子什么,才能让孩子长成一个人格健康的人?
我认为,给孩子满满的爱,满满的安全感,让他们在充盈的爱和足够的安全感中长大,这样,他们才能长成情商正常,情绪稳定的人。这才是孩子一生最无价的财富!
我们可能不是最正确的父母,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好父母”,会在孩子难过、伤心、没有安全感的时候,给他们鼓励和安慰,希望他们不要那么害怕。
孩子不害怕了,他们就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