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想起说话不合适的情景,真的替自己感到惋惜。长这么大,话还是不会好好的说。
无形中给自己一种压力,甚至少说话都成了我的座右铭。
当你没有语言的时候,别人只会说你话少,其他的缺点或者毛病都掩盖了,如果你说话多,偏偏不会说话的话,那就是笑话了,被诟病的事情也就多了。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呢?
人之本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天生不会沉默的人,势必会有失误,一向寡言之人,总能得到宽恕。这不是模仿可以成的。
在我身边,孩儿爸寡言是我最深的体会,在我家,他的话很少,我们婚前或者婚后,一贯如此。老人除了说一句他话少之外,没有任何不满。而在婆家,我的处境就很危险。婚后来往多的不是娘家,却是婆家。我面对新的人际关系,没有一点脑子用来思考,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是合理的。因此有很多误会和争执,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这令我痛苦的很长时间。都是因为心里在乎,所以受伤很多。
时光流转,慢慢的,我也学习着如何避免矛盾,只是心里的那份欢喜不在了,有的都是礼尚往来的客气。我并不愿意如此,但生活经验给了你这样的不可靠近的选择。
刚刚看了两集《都挺好》,对大嫂二嫂的行为和说话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婆婆借口身体有病,不给她照顾月子,这是多么令儿媳妇难过的事情,这样的相处,怎么会没有矛盾,而丈夫要接自己爸爸过来生活,给出的理由感动而真诚,根本不容老婆有其他意见。这样相似的争吵,生活中处处可见。
还有二嫂嫌弃老人用错毛巾,洗手间用的很脏,她让老公去表达,甚至自己否认她的态度,装做大度。
再有一个场景是,大哥安慰爸爸,妹妹也在身边,而儿媳妇却躲在了屋里没有说话,平常生活里,我不知道别的儿媳妇如何做,换作是我的话,大概会陪着爸爸,说些宽慰的话。这是我曾经的认为,现在也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明白,这样说话劝慰,是不讨好的。
就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婆婆生病,当时我带着孩子在老家,大姑姐也带着孩子在老家。从医院回来,我主动问了问婆婆看的怎么样,要不要紧?婆婆都是回答说没事儿,那我也就只能了解如此而已。然而我没有听见大姑姐问一问,但她却知道婆婆的症状,在邻居问起的时候,大姑姐说了一些婆婆告诉她的症状,还有医生看过后给婆婆的话,我想大概是不想我多担心吧,谁能理解这种隐瞒和坦诚呢?
有些事情,你总需要保持沉默,尤其是组成了家庭之后,你面对着不同的其他家庭,你需要很多沉默来达成一种和谐友好。
反面的例子是,我二姑姐给我打电话,劝说我将孩子留在老家让老人照顾,二姐夫给孩儿爸打电话劝说他同意。我真的挺生气挺生气,但我表达了我的心情,挂电话前还是客气的说考虑考虑。可是后来,我都还是认为二姐不应该打这样的电话给我。
一些事情,经历过了,都是财富。人生漫长,而道理又那么多,并非事事尽如人意,慢慢地平和自己的心态,找到生活的重心,然后抚平伤口,努力重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