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大变革时代,金戈铁马中跃动着无数飒爽的人物:刘裕、拓拔焘、高欢、宇文泰、陈庆之、高隆之……在那个时代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其中的一位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第一镇的大地上。
来过安阳水冶镇的人都知道,在镇中有座隆之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庄严高大的塑像——冶炼老祖高隆之。
高隆之(494——554),汉族,字延兴,北魏洛阳人,本姓徐,父亲徐干从小被姑父高氏收养,所以就随了姑父的姓。《北齐书》记载:隆之身高八尺,一副漂亮的须髯洒满前胸,是个玉树临风的帅哥,性格深沉有志向。北魏时被任为员外散骑常侍,后于高欢结识,两人关系密切,交情莫逆,约为兄弟。高欢到晋州做刺史,任命高隆之为治中,协助处理郡事。
此后,高隆之跟随高欢在山东起义,被任命为大行台右丞,讨羊侃于太山,破四胡于韩陵,屡立战功,平定邺城后,代理相州事务。太昌初年(公元532年),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时的太尉元宝炬(后来的西魏文帝)在一次酒会上向高隆之劝酒,高隆之自恃高欢的势力骄横放纵而不给面子,元宝炬怒而殴之,两人结怨,高欢责备他不会妥协忍让,便上书皇帝请外放高隆之任北道行台,转并州刺史。
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高母去世,高隆之卸职守孝。但很快朝廷就重新起用为并州刺史,后入朝为尚书右仆射,当时许多良田沃土都被贵族豪强抢占,贫弱百姓只能耕种瘠薄的土地,他就向高欢报告,要求重新将土地平均分配,很得民心。不久又担任营构大将军,规划设计邺城的建造,扩建南面的城墙长达二十五里;因为漳河临近皇宫,他又修造长堤用以防洪,还开挖渠道,引漳水进入护城河,并在渠上建造了水碾水磨,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
北齐立国后,进高隆之为王,很快又以本官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监修国史。
公元552年,高隆之受皇帝旨意全国择地冶炼,在相州牵口冶(今河南安阳水冶镇)监造出深一尺,宽一步半的冶炼炉,开始引珍珠泉水鼓风冶铁,制造农具和兵器,提高了当时的冶炼技术和水平,国家武库中的兵器主要在牵口冶制造,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冶炼老祖”。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隆之恃才傲物,有仇必报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高隆之以前自恃位高权重,对高洋有轻视和不敬;后来又在高洋接受东魏孝静帝禅让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创造了“快刀斩乱麻”、直言“乱者须斩”的高洋又怎能轻饶于他,很快,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洋授意御史中尉崔暹罗织罪名弹劾高隆之,便让卫士猛揍老头一百多拳,打完后还没回到家,就死在半路上,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又假惺惺地追封高隆之为大将军、太尉、太保、阳夏王。
高隆之身死之后,厄运并未了结。高洋晚年多猜疑,想起高隆之当年的所做所为,恨不打一处来。于是抄家并诛杀其子等十余人,掘高隆之墓,高家从此绝嗣。
公元560年,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不久为高隆之平反昭雪,下诏让他的侄子高子远过继给高隆之为子,并归还查没家产,承袭王位。
高隆之的一生既辉煌又悲哀,虽有遗憾,但他无疑是北魏的良将、名臣,瑕不掩瑜,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安阳水冶镇钢铁工业强盛,经济繁荣,成为中原大地上一块令人注目的宝地,被誉为“中原第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