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将至,智人的出路在哪里?这本书能升级你的操作系统,把你的思维与现代世界对接,让你更适应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这本书一出版就得到了李开复、吴军、万维钢、罗振宇等人的推荐,有他们背书,值得第一时间阅读。
图片发自简书App
知识这东西,既要核实和订正,还得链接和绑定。所以,拟用9本其他智者的书,对该书9个观点进行极其武断的暴力破解,以期达成比囫囵吞枣好一点点的效果(具体方式就是原书观点、解读书观点、我的观点)。这也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言归正传,该书作者伊藤穰一,大名鼎鼎的MIT媒体实验室主任,主要内容是其结合参与和推动技术革命,对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 世界的现状
不对称性。人类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大欺小,强者说了算。但近20多年来,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便是恐怖分子的出现,它们数量极少,破坏性极强。互联网领域,一些小规模的黑客团伙侵入美国政府数据库带来了一场浩劫,一位名叫克雷格·纽马克的男子凭借一己之力严重削弱了美国报纸产业,失业操盘手纳温德·辛格·萨劳造成美国证券市场蒸发了1万亿美元市值。不对称性已成事实,你不能再假定成本与收益成正比。
复杂性。就是科学家通常所说的复杂系统。动物体内的免疫反应便是一个复杂系统,地球气候、老鼠的大脑、一切活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皆是。此外,还有人为的复杂系统,即人类无意的干预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如气候、水资源利用的改善。即,我们或许制造了气候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这一点。
不确定性。数百年,人类在预测未来方面表现糟糕,而专家和未来学家的表现最为糟糕,甚至不如随机选择。可是在历史上,人类的成功与准确预测的能力直接相关。比如一名中世纪商人,如果得知莱茵兰地区暴发大面积干旱,就可能会预测到该地区小麦价格将会上涨。在充满复杂性的时代,一个未能预见到的进展有可能会在几天里改变游戏规则。
第二部分 9大生存原则
1、涌现优于权威
所谓“涌现”,就是大量细微的事物通过简单的选择行为,表现出远超个体能力的特性。蚁群是最典型的例子。单只蚂蚁(包括蚁后)智力水平极低,但蚁群知道附近有没有食物,何时采取躲避动作,需要出动多少蚂蚁去寻找当天的食物或抵御攻击。人类的大脑也是如此,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没有意识,然而,当这些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时,便会形成一个令人惊讶的网络,该网络不仅比神经细胞总和更强大,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自然界中鱼群、鸟群、蝗虫都显现出了“涌现”的特质,生命本身便是“涌现”而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微软百科全书》有着权威的价格不菲的专家团队,维基百科的作者则是出于公益目的自发写作的读者群体,很显然,维基百科比前两者更成功。关键差别,正是“涌现”的力量。
如果较真,并不能说“涌现优于权威”是未来的生存原则,因为一直就是如此。马特·里德利在其号称“万物进化简史”的《自下而上》里讲到,人有一种对意图、设计和规划的痴迷,我们描述世界时,太少关注演变。演变远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更为常见,更具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遗传系统,还能解释几乎所有人类文化改变方式:从道德到技术,从金钱到宗教。
那怎样理解作者把“涌现优于权威”作为第一条原则呢?这当然不是肤浅的对权威“祛魅”。如果说过去我们还可以置之不理这些“自下而上”的大道理,如今你则必须尽快掌握。因为,当下已是“万人互联”的时代,“万物互联”指日可待,变化只会越来越快,“涌现”的力量也将越来越强。
2、拉力优于推力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指挥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尽管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却是最好的方式。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与一些传统企业寻求通过
“推力”控制用户不同,像暴雪娱乐这样的在线游戏公司早就采用了“拉力”战略建立优势,将游戏玩家和游戏迷社区视为其组织的一部分,许多游戏玩家甚至成了暴雪娱乐的正式员工。这就是“拉力优于推力”的所在,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日益下降的创新成本将权力从核心向边缘转移,使得一些意外的发明成为现实,为创新者激发自己的热情和潜能创造机会。
《助推》据说是当年“奥巴马的枕边书”,理查德·H·泰勒所讲的“助推”就是此处的“拉力”,不用强制手段,不用硬性规定,能保证同时收获“最大利益”和“自由选择权”。比如,颁布法令禁止食用垃圾食品不算,把鲜脆欲滴的新鲜水果以低廉的价格方便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主动选择健康食物才算。
可以这样说,互联网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进一步放大了内在奖励相对外在奖励的激励优势,你的心态越开放,越是放权,收获越多。从此,它不仅能帮助人们发现需要的东西,还能帮助人们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
3、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最佳路径,相比而言,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道路。放弃地图而选择指南针,是因为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份详细的地图可能会将你引入密林深处,带来不必要的高成本,而好用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面对障碍时,携带指南针的创新者可以借此导航绕过障碍,而不需要回到原点重新规划路线。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快速改变方向,还可以省下时间和成本,不用为了应对众多无法预见的突发情况而制订若干计划。
蒂姆·费里斯在其最新引发热议的畅销书《巨人的工具》里讲到一个牛人斯科特·亚当斯的经验,他做事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目标”的成败。比如他的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地发展。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
我看“指南针”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战略,具体的步骤只有具体应对,就像你要走出那片密林,地图根本不管用,只要顺着水走就是。此时,“水声”就是“指南针”。
4、风险优于安全
当创新成本变得很低时,努力提高成功率要比减少损失更为重要。一家公司曾就是否向一个项目投资60万美元进行可行性研究,这家公司僵化的程序以及未能拥抱风险的做法,导致其用价值300万美元的“理论”换回了价值60万美元的“事实”。事实是,即使投资该项目不能成功,这家公司也只不过损失其可行性研究费用的1/5而已。随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要求创新者和投资者权衡现在就做某事的成本与考虑此后做某事的成本,那些能够最深刻地理解这个等式的人将会获胜。
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所著较有争议的《国家为何失败》提到一个观点,前苏联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对真正的风险视而不见,为了稳就业、粉饰政绩、不得罪利益集团,落后的不让死,先进的不让干,严重阻碍了创新。
特朗普为何成功?因为拥抱风险。他40岁的时说,“大家以为我真正的收获是我赚到了很多钱,也拥有了某种地位,但在我看来对我真正产生乐趣的是赚钱和做一个项目里头的那种充满着悬念、充满着惊险,但最终我能够搞定的那样一种感觉。”所以人家70岁时,在很多人都退休十年后,他冒着被人讥讽、“晚节不保”的风险还要竞选总统,还干成了。
现实是风险就在那里,现实是创新成本在不断降低,我们要以一种拥抱它的心态去接纳风险。如果风险真的消失,或许有一个灾难在等着你。美国黄石公园最大的火灾,正源于森林管理局“零容忍”任何火灾,使得树木数量增速加快,易燃物质逐步累积,风险成指数级增长,直至失控。后来,管理局会故意放火人为烧出一些隔离带,也就是主动制造“风险”,换来安全。
5、违抗优于服从
没有人是靠别人告诉他怎么做或沿着别人的足迹而赢得诺贝尔奖的。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尤其在解决问题等关键领域。探索、质疑、违抗,这种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帮助推动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也改变了从制造业到安全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直到现在,硅谷依然占据特殊地位,是灵敏、充满生机、无限制创新的中心。社会和学术机构一般倾向于遵守规则,远离混乱。这个过程扼杀了“叛逆精神”,同时也扼杀了创造力、灵活性和富有成效的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由此可,“强有力的叛逆”是任何健康民主、持续自我纠错和创新的开放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据说对乔布斯影响巨大,得到比尔盖茨和安德鲁格鲁夫联袂推荐的《创新者的窘境》里,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就想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锐意提高竞争力、认真倾听消费者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管理良好的企业,仍然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企业和个人今天的成功都因为过去做对了,而正是我们过去正确的决策会导致我们未来的失败,成功的原因会成为失败的原因。
只有通过破坏性变革——违抗,才能脱离窘境。
如果令狐冲一直听命于岳不群,充其量熬一个华山派掌门。现实中,量子力学两派的大师们,印象派的先驱者,为什么那么多20几最多30出头成名江湖,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还没被收编嘛,还有叛逆的激情,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开创一个门派。如今,基础科学和艺术领域好像没太多突破,有“低垂的果实”都摘完了的因素,还有没有不够叛逆的原因呢?至于那些很多“低垂的果实”都没被摘的领域,“违抗”是不是应该更大胆呢?
6、实践优于理论
1347年早秋,一艘不起眼的船溜进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港。鼠疫杆菌就此登陆,一年内,黑死病横扫欧洲,近一半人丧生。和现在一样,恐慌的人们向专家求助答案。1349年出版了权威的《瘟疫的科学解释》,前半部分调查了致病源——“1345年3月20日午后一个小时,宝瓶座发生三星连线”,火星和木星连线“引发空气中弥漫的致命腐败”,从西西里岛传播开来肆虐欧洲其他地区。作者指出,高危人群包括那些“身体……是湿热的”,以及“锻炼、性生活和洗澡过于频繁的人生活方式不佳。
”如今再看这篇“严肃声明”,你一定觉得匪夷所思。可是,这就是当时最“科学”的解释。1348——1350年共出版了24本有关瘟疫的科学小册子,没有一本小册子的结论接近病菌感染是根本原因。这些小册子基于一套连贯的病理学系统,以一千多年前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星相学和“四种体液”观点,还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先贤的话。在这套系统中,作者们是正确的。
在过去的慢节奏时代,在做所有事情时,尤其是需要投资的事情,规划是避免失败带来经济灾难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关键一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有的公司却欢迎甚至鼓励失败。商界一般都把新尝试带来的“失败”看作一次廉价的学习机会。
奇普•希斯和丹•希斯在其技术含量和思维密集度都非常高的《决断》里讲到,有人调查了财富500强的CEO,观察他们的决策模式,发现其中60%的CEO在做一件重大的商业决定时,是连计划书都没有的。一项研究邀请了45位优秀创业者做一个假想实验——想象如果要开一家全新的公司,你会怎么搞市场调研呢?其中一个创业者,开始还为了迎合研究者就说了些关于如何开展市场调研的事儿,但是说着说着,他就坦白说:“算了,我和你说实话吧,我做决定的时候,从来不做什么市场调研。我根本就不相信市场调研。”这就是企业家精神,拍脑袋决定,想做就做。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当然也不能蛮干,不能一锤子买卖。比如,你很看好开煎饼果子连锁店,读不读MBA没那么重要,要读也读在职的——就是要你赶紧干。但一个店打理下来至少好几万,你也很怕失败后的损失。此时,不妨先推个三轮车现煎现售看看消费者反应,根据反应再决定第一批开几家,主打什么口味,单价多少适合……
7、多样性优于能力
2011年秋季,研究人员历时10多年终于成功破解了类似艾滋病病毒的逆转录病毒所使用的蛋白酶结构。为这一发现做出贡献的国际团队名单中,有一个名叫“蛋白质折叠游戏虚无之客小组”的电子游戏玩家团体。有些玩家还在上中学,而且很少有人拥有科学背景,特别是微生物学背景。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拥有不同知识背景员工的机构似乎在解决问题时会更有优势。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管理实践经常会在“谁最适合做哪项任务”上大错特错。多样性不仅仅是一个基本准则,或者某些人力资源演示文稿中无关紧要的要点,它更是一个聪明的战略。
蒂姆•哈福德在他最新也最深刻的书——《混乱》中讲到,有时候“团结”有错,凝聚力有罪,因为有些工作不需要凝聚力。那些目标明确,工作方法也明确的工作,才需要讲团结。而那些没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外来的新鲜思想更可贵,人们想要的是灵感刺激。就如同美剧《宿敌》里那样,两个老戏骨谁也不服谁,互相飙戏,成就经典。
前面已经讲过“指南针优于地图”,也就是目标明确的工作已经很少了,那我们必须把多样性放在优先位置。不仅企业如此,我记得《侯卫东官场笔记》里有过类似观点,大概意思是:县委书记和县长不和没问题,有助于发展和反腐,怕就怕书记和县长铁板一块……凯文凯利也说过,过去的思维只适应于那些内容简单、目标具体、时间较短的任务——比如拔河比赛,思维的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互联跨界,也就是多样性。
8、韧性优于力量
飓风肆虐时,钢铁般结实的橡树被连根拔起,而柔软、极具韧性的芦苇弯下了腰,待飓风过去后又迅速生长。在对抗的过程中,橡树已经注定失败了。互联网并没有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攻击或失败做计划,而是通过应对和学习此前出现的攻击和安全漏洞,生成了免疫系统。在早期,失败的代价还较小时,这给了它所需的韧性,使得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生存下来。然而,即便是恶意攻击和偶然失败的成本上升,这一灵活免疫反应仍将继续增强网络的韧性。既然未来某一时刻终会面临失败,比规划未来或预测潜在问题,更重要的是打造能够快速革新重生的系统。
终于轮到不朽的杰作《反脆弱》登场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开篇就讲,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这就是反脆弱性。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下一只“黑天鹅”是什么,用于无法估量需要多大多强的力量去应对。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不断利用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冲击、压力和波动实现自我再生的机制,以避免被意想不到的风暴摧毁。生命在于折腾,折腾换来韧性。
9、系统优于个体
以前的创新主要受涉及个人利益或企业利益的问题驱动,比如“这个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如何用它去赚钱?”然而,创新者不用考虑生态、社会和互联网的影响而去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驱动创新必须考虑到创新潜在的系统影响。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彼得·圣吉在他那不容置疑的管理学经典《第五项修炼》里讲到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旅游时看见一个游客,不小心掉到了瀑布下面的深潭,这个人本能的反应,就是尽可能地游到岸边。他拼命地游了半个小时,就是游不到岸边。他没有意识到,由于瀑布的冲击,自己是在一个漩涡里游,所以他怎么都游不出去,最后体力耗尽死了。旁边没有会游泳的人,只能望而兴叹。但是这个人沉到水里不到一分钟,尸体就漂到了岸边,原因很简单,潭底部的水是向外扩张的,所以尸体借力被冲到了岸边。彼得·圣吉说,他在生命的最后半个小时,尽力要做到、但没有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不到一分钟就做到了,原因是,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处在一个漩涡当中。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行。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处在一个复杂系统之中,只有进行
“系统思考”,才不会被实时症状所惑,才能够找准杠杆解。不懂系统思考的人,就会陷入局部,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看不到事物之间更多方向、更复杂、更曲折的因果关系。系统思维就是在分散的、看似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洞察深入、隐秘、内在的因果联系。如何运用“系统思维”?首要的就是遵循“系统优于个体”,关注系统中每个要素,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不同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 自由发挥时间
没想到写到这里已经过了6千字,必须控制字数了。所以,这9大原则与《失控》的9律之间的关系只能择日再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我有一个习惯,读完一本书,会反问自己能不能一句话说清楚,或感受最深的一个观点是什么?
我回答后一个。
互联在加速,变化在加速,复杂在加速,涌现在加速,一切都在加速。理解和掌握这9大生存原则并不能让你过得不错,你得深度思考和积极适应,我能想到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加入那些更容易“涌现”出有趣的奇迹的大型分布式系统。这正是我坚持在“得到”学习和“简书”写作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