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交易的每一笔钱都将用来评定你的个人信用!正如企业和品牌商誉挂钩,在未来,个人也将和名誉紧紧绑定在一起,因为大数据正在为你的信用打分!
大数据正在为你的信用打分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央行个人征信中心共收录了8.8亿自然人,对接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拥有海量的金融数据。
与此同时,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新型互联网征信渠道掌握了全球数十亿人关于网购、还款、转账、社交、投资理财等全方位数据,并把它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多个场景中。
可以这么说,央行个人征信中心和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企业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你的个人收入、偿债能力、社交人脉、潜在风险统统被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得详尽透彻。从此之后,你所花的每一笔钱都会被收录在各大平台的数据库里,你手里的钱将不再只是钱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某大学生在天猫上买了一部iPhone X,并采用蚂蚁花呗的支付方式。一开始我们会疑问,大学生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天猫凭什么给他蚂蚁花呗的余额买这部手机?
第一,因为这位大学生过往经常在淘宝天猫等阿里旗下的电商平台上买东西,这些平台上有他大量的交易消费记录。
第二,该生的吃喝玩乐日常消费都通过支付宝转账支付,甚至他与父母、朋友间的转账来往也是通过支付宝来完成。
第三,当他注册会员并且实名认证之后,他的个人信息和家庭背景都将成为征信的重要取证。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匹配下,信用系统会全方位分析他的经济实力,包括审查评估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及日常联系人的经济实力和信用等级。
也就是说,当你消费得越多,交易得越频繁,转账的金额越大,你的芝麻信用分数就会越高,这也将决定平台给你蚂蚁花呗的贷款额度。
要知道的是,芝麻信用拥有4.5亿实名用户,征信数据覆盖上百种产品数据,日数据量达到PB(数据存储单位,1PB=1024TB,1TB=1024GB)级别,并且跟租车、租房、婚恋、签证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伙伴是合作关系,了解一个人如同探囊取物。
打个车,租个房,出门旅游订机票或高铁票等任何有资金过账的交易,都将成为你个人信用的一部分,而它,也将决定你能贷款多少钱!
互联网金融与个人征信紧密相连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让P2P借贷、众筹、网络银行、互联网保险等相继问世,包括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开始慢慢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但这些新商业模式的征信都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的采集。
尤其是当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与互联网巨头牵手合作时,我们在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上的分数就至关重要了,因为这都是金融机构评估你偿债能力的重要参考因素。
个人征信市场的市场扩大也是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在现金贷、P2P等借贷领域异常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据易观发布的《中国个人征信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目前国内个人征信体系覆盖率仅为28%,而美国个人征信市场的覆盖率为92%。可见我国的个人征信市场覆盖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征信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信用地球村”正在来的路上
近期随着微信支付的日渐壮大和小程序的推出,芝麻信用的竞争对手腾讯信用也终于按耐不住上线了,微信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信用分享受免押金骑行摩拜单车、凭信用提车的车贷等福利,还能享有现金借钱、分期付款等信用额度服务。
无独有偶,近日日本瑞穗银行与软银联合出资成立的人工智能(AI)融资企业J.Score公布将于2018年春季启动基于雅虎购物记录数据的融资审查机制。J.Score将精准掌握客户的个人信用,调整放款利息,据悉此次也是日本将一项与数千万人的购物相关的大数据技术运用于个人贷款上。
个人信用的应用正在加速实现,或许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靠信用堆砌起来的“地球村”,而信用分的高低将决定我们的行为和能享有的服务,它就像个人品牌长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隐私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被赤裸裸地反映在冰冷的数据上,现在还有一种喜忧参半的现象是数据越来越透明化,企业间通过合作或交叉持股的方式共享彼此的用户数据库,甚至买卖数据都成为了一种“潜规则”。
因此,喜的是数据的公开透明化将使得企业为我们提供更多创新且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忧的是个人隐私将如何保护?
前段时间菜鸟顺丰的数据之争和智联招聘销售经理偷卖个人简历事件,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数据对各行各业的重要性。
企业有了数据就已经成功一半了,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对于数据的当事人,隐私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