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校学习了快一年的时间了,不免有人问我:“以后想去哪里实习?”我一般是比较中肯的回答:“现在先努力,树立一个目标,具体的事以后再说吧!”在寝室的卧谈会中这类话题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识的一群人,他们的价值观或是想法却显得有些过于单纯。
在卧谈会中,有A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是这样说的:“去哪?这还要说吗!非北上广不可!”;还有B这样的一群人:“当然是回家乡呀!家乡多好,离家又近。”;C:“护士?干嘛做护士?多累呀,我还想环游世界呢。”等等。
在我了解的这群人中,有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当然也有不大好的,但父母为了弥补他们没上高中的遗憾,尽量的会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是在这样被保护的环境下,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去接触社会的深层,而有了那种目空一切或是自我中心的想法。
以A来看,他们是有上进心,只不过太过于自信,如果遭受到一点的打击,就很可能有负面情绪。有人可能会说,自信不好吗。自信是好的,但自信过了头,就变成了自负,而这种自负是我们不需要的,也是他人不喜欢的。我有一个朋友,相识的人都叫她小小。小小比我大几岁,读完高中就辍学去了广州,她第一次上班时候,也是那种有些直板的女孩,是她那个霸气侧漏的女上司替她担了很多事;那时候的她一得空便跟我们说她做梦也想成为像女上司那样的人,女上司还说小小特别像刚进社会的她,让她努力。但过了几年,女上司早以升了职;小小还是那个不起眼的,小职员。此时的小小不再是那个崇拜女上司的小迷妹了,她不停的抱怨,抱怨自己多么的累,却还是不升职;抱怨领导没发现自己的才能;甚至怀疑女上司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打压她。当我问起那个梦想时,她迷糊了好一会。小小就是A中一个,他们的自我中心太过于严重,总以为事事都很简单。王健林说过:“我们要定一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
大多数人的都一这句话作为励志铭,但他们忘了王健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有什么的资格去说这句话。很多人喜欢励志学,但这类学真正励志的人又有哪几个。
像B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保守派,守这自己的一寸土地, 不肯出去半步。他们觉得毕业后应该回家乡,离家近,待遇虽然差点吧,但胜在于轻松。他们也许觉得人嘛,这样挺好,窝在一个小地方守着自己的小饭碗;没钱了?找爸妈要去,反正他们有钱。这样的人带着天真的想法,不去争不去抢。若是家中有钱,自己也有实力,那我们不妨说是淡泊名利;若家中既不怎样有钱,自己也没啥实力,我们该说他是不求上进。这样的人窝在一个个小小的地方,碌碌无为,最后却眼红的看着那些原本比自己差,现在过的比自己好的同学。
我不知道现在的世界用了哪一种方法构造了一个虚幻的不真实的空间,让人们深陷其中;我也不知道是谁给了我们一个天真的自我膨胀的价值观。我只想说一句:鸡汤固补,但不需太补。我们想对一个物体进行判断时,我们应该接触了解它;当我们要了解社会时,也应当去去深入体验于其中,不可凭片面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