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这篇小说,我特意做了笔记,记录下主要人物名字,人物关系。我对外国人不仅脸盲,而且觉得外国名字复杂、拗口,所以不得不做点笔记,以免看到后面还会搞不清谁是谁。
觉得这本小说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才会看的懂,如果是在我还“单纯”的时候看这本书,可能有部分内容的描写我会看不懂,直白的讲就是性侵。小说中有两处提到过,但作者只是几句描写就带过了,只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明确提出性侵二字。如果换做还在学生时代的我来看这本书,肯定会有很多疑问。
看了这本小说我才知道,原来阿富汗人是冬天才放风筝的,还有斗风筝这一活动,原来追到掉落的风筝算是一件很厉害的事,尤其是追到最后一只掉落的风筝;原来工作日可以是周六到周四。
* 1 童年的回忆
小说的前十章写的差不多都是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的事,平平淡淡,和大部分人的童年相差无几。两人因为性格、种族的不同,注定有不同的命运。从作者描写的几件事情可以了解到,阿米尔性格胆小懦弱,哈桑则善良勇敢。
这部分印象较深的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是阿米尔目睹了哈桑被阿塞夫性侵的整个过程,而阿米尔却害怕如果去救哈桑,阿塞夫就会把矛头指向自己,所以他选择躲在角落,选择假装不知道;第二件是阿米尔为了赶走哈桑,诬陷他偷了自己生日时收到的礼物:钱和手表,而一向从不撒谎的哈桑竟然不辩解,最终离开了喀布尔。
我想阿米尔会有这种表现,一部分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吧。父亲总是表现出很关心,很爱护哈桑的样子,而总是对自己很失望。休息日的时候,阿米尔希望父亲带自己出去游玩,只带自己,他想和父亲独处,他想父亲只属于自己一人,而父亲往往会带上哈桑一起,可能这就是争宠吧,所以阿米尔想要哈桑离开,而当父亲听到自己说想换仆人的时候,却大发脾气,这才使得阿米尔使手段赶走哈桑。
我会觉得阿米尔太有心机,而哈桑又太善良,我为哈桑的离开感到难过。虽然哈桑的人离开了,但是阿米尔并没有因此而解脱,反而内心充满愧疚,甚至还得了失眠症。
* 2 美国的生活
正如作者一开始就在文中写道: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因为战乱,阿米尔和父亲不得不逃往美国。本以为他们到了美国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但是在喀布尔的过往却总是被提起。我以为阿米尔可以在美国生活的这几十年里能够忘记哈桑,忘记喀布尔,但是,有些事情越想忘记就越记得清晰。直到后来阿米尔结婚,妻子索拉雅也是一个有过去的人,当索拉雅向阿米尔坦白自己的过去时,阿米尔也很想告诉索拉雅他和哈桑的事,但可能本是一个懦弱的人吧,阿米尔却始终没有勇气告诉妻子,就这样一直藏在心里。
阿米尔在美国的生活也算是幸福了吧,虽然父亲病逝,但他还有爱他的妻子,疼他的岳父母,有一座漂亮的房子,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哈桑呢,也娶妻生子,和拉辛汗生活在喀布尔,阿米尔的老家,如果没有塔利班,没有种族的差异,哈桑也可以说是幸福的。
* 3 侄子,索拉博
直到拉辛汗告诉阿米尔有再次通往好人的路,直到去到巴基斯坦见到重病的拉辛汗,阿米尔才真正明白,原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和他的妻子已被塔利班人杀害了,只留下一个儿子-索拉博。
拉辛汗想让阿米尔回阿富汗找到索拉博,阿米尔却拒绝了。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害怕失去在美国的美好生活,如此贪生怕死,我竟有点看不起阿米尔了。不过,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阿米尔最终决定去找索拉博,没让我失望。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才觉得小说有点惊心动魄,让人紧张的感觉了。
从查到索拉博在某恤孤院到发现他被塔利班人带走,再到重新遇到阿塞夫,最后救出索拉博,整个过程跌宕起伏,看到希望的时候又给人失望,让人欲罢不能。说是阿米尔救了索拉博,也可以说是索拉博救了阿米尔。在与阿塞夫对打的时候,阿米尔根本就没有还手的能力,如果没有索拉博及时出手,用弹弓射中阿塞夫的眼睛,阿米尔可能就要被阿塞夫活活打死了。只是我对阿米尔的懦弱无能感到无奈,小时候要靠哈桑救自己,现在老了,居然还要靠哈桑的儿子。
阿米尔和索拉博最终逃到了巴基斯坦,总算是安全了吧,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领养的事,阿米尔想让索拉博在恤孤院呆上一段时间,而索拉博已经对恤孤院产生了恐惧感,说什么也不愿意去,最终选择在浴室自杀。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会做出自杀这一行为,不过庆幸的是,索拉博被救回来了,最终也被顺利带到美国被领养。结局总算是好的吧。
在校的时候,我只看教科书,可以肯定的讲,不管是课堂上要求的文学作品,还是言情、武侠小说,我是看都不看的,一本都没有看过,我是个“乖”学生呀。大学毕业后,我偶尔看看小说,但都是国内的,总觉得国外的小说人名复杂,难记又拗口,所以干脆不看了。
直到这几天,我终于看完了一整本外国小说,收获的是喜悦,是满满的成就感。这成就感使得我想继续看更多的书,我想以后做个爱看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