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内乱,朝纲失序,民心恐慌。
燕国是北方大国,西与赵国接壤,南与齐国相邻。齐国当时“最强于诸侯”,是当时的上等强国,燕国长期受到齐国的威慑,时不时就要被齐国按着打。
燕国一乱,齐国当然就要“趁你病,要你命!”更何况当时孟子就在齐国当客卿,他也劝齐宣王:“今日伐燕,如文王、武王之伐纣也,机不可失。”儒家亚圣都这么说了,齐国更加当仁不让,一举攻下燕国。
战国七雄,齐国直接解决了其中一雄,这可是当时前所未有的大事件。是否要将燕国并入齐国版图,齐宣王很有想法。
这时候孟子又跳出来说:“若齐之取燕,使水益深,火益热,百姓仍会转而为敌。”亚圣居然是反对齐国吞并燕国的,你齐国帮助燕国解决了内乱就行了,就不要想其它的了,赶紧回去吧。
这个时候其它诸侯也慌了,唇亡齿寒,齐国如果吞并了燕国,就该轮到他们了。于是,其它诸侯开始准备合纵攻齐。燕国人民也开始剧烈反抗齐国军队对他们的占领。
内外压力下,齐国不得不撤军。在赵国支持下,燕昭王即位,这是个狠人,他是在对齐国的无比仇恨中登上王位的,余生一心只想干倒齐国。
至此,齐国就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战国中期以后,齐国、秦国和赵国成为头三号强国,秦国为了打击赵国,决定联齐伐赵,邀请齐国、楚国、韩国和魏国等组成五国联军合纵攻赵。
公元前288年,苏代奉燕昭王之命出使齐国,成功说服齐国将五国伐赵的行动转为五国伐秦,即齐、燕、赵、韩和魏等五国合纵攻秦。
其实,这是燕昭王和苏代合谋给齐国挖的一个坑。燕国要打败齐国,单挑几乎不可能取胜,那么就只能借刀杀人。借谁的刀呢?当时有能力干翻齐国的国家,只有秦国。那么就得破坏齐国和秦国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
齐国主导的五国合纵伐秦,还没打起来,秦国就认怂了。当时已经称帝的秦昭王放弃帝号,归还了一些赵国和魏国的土地,还主动向齐国巴结示好,对齐国表示各种服从,可谓相当卑躬屈膝。
齐国见秦国这么老实,也就退兵了。但是,虽然如此,这也让秦国对齐国恨到了骨子里,说打就打,你齐国好威风啊!
苏代是苏秦的弟弟,他成功挑拨了齐国和秦国的关系,让秦国颜面扫地,让齐国又多了一位大敌。
公元前286年,齐国攻占了富庶千里的宋国。齐国国力达到鼎盛,坐实了第一强国的位置。
秦昭王本以为齐国会吃不下宋国,结果却让他傻了眼,吞下宋国的齐国太强了,任其发展,对其它国家将是灾难。
秦昭王开始公开策动各国合纵伐齐,并声称:“齐王四与寡人有约,四欺寡人,三率天下以攻寡人。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秦昭王说齐王四次欺骗他,还三次率领各国联军攻打秦国,有齐国就没有秦国,有秦国就没有齐国,秦国必伐齐国,秦国必定要灭了齐国!
秦昭王这得是有多大的愤恨才能说出这等言语,可见其对齐国的滔天大恨,必要与齐国分个你死我活。
同时,魏国、楚国和赵国对齐国也有同样的恐慌,燕国自不必说,这一切就是燕昭王和苏代策划的阴谋。
燕昭王为了攻打齐国,能狠到什么程度?他招纳贤才要死守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只招纳想攻打齐国或与齐国有仇的人才,另一个标准是要招纳熟悉齐国险要关塞和朝中国情的人才。凡是不愿攻打齐国的人才,统统不用!
五国合纵伐齐,燕国最为卖力,居然倾尽全国兵力,并且公推乐毅为五国联军的主帅。
当时的齐湣王,沉迷于吞掉宋国的喜悦中,自认齐国国力强盛,必将一统天下,自己则可取代周王成为天子,所以他对五国合纵伐齐,竟是显得十分轻视,并未如何上心。
当时作为五国联军“内应”的苏代,就在齐湣王身边,齐湣王竟让苏代带兵应战。
齐湣王:你去带兵替我打仗吧。
苏代:臣不谙兵阵,会败的,大王另选他人吧。
齐湣王:我知道你在谦虚,还是你去吧。
于是苏代率军应战,故意大败而归,送给燕军两万人头。
苏代:大王,我果然败了,赐死我吧。
齐湣王:这是寡人领导之过,跟你无关。
然后苏代又给燕军通风报信,让其进攻阳城和狸地。齐湣王又让苏代带兵出战,苏代当然又是大败而归,送给燕军三万人头。
接连两次败仗,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仅让齐国丢失了战机,军心松散,也导致齐国君臣关系紧张,百姓恐慌。
而且五国联军占有兵力优势,又有乐毅这样的良将誓要与齐国死磕到底,全军士气高涨。而齐国这边,本就兵力不占优势,齐湣王又是狂妄自大,不懂迂回,号令齐军主力贸然出战,结果败北。
此后,乐毅率领的燕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湣王也在逃亡的途中被楚军所杀。
齐国就此破败,虽然后经田单转败为胜,成功复国。但是齐国元气大伤,其天下第一强国的位置,早已不保,不仅再也不能与秦国争霸,甚至还摔到了三流国家的行列。
仅仅一场战争,齐国便从第一强国败成三流国家,燕国上下的复仇行动是直接的祸根,根本原因在于齐国的战略性错误,齐王不仅骄傲自大,还轻信于他人,随意更改自己的战略方针,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仅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外交关系,四处树敌,陷自己于孤立无援之地,还对此种险境盲目无知,轻视他国。
因此,齐国的瞬间衰落,便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