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山小学 邓倩倩
今晚,听了陈蕾老师的《聚焦学习数据,变革课堂教学》的讲座,颇有感触。从“变革”一词,透视着三种“变”,老师先要变,学生才会变,课堂也会变。
1、 老师“变”了
评论区的一位老师写道:如果课堂上用了这些软件,会不会变成是一种负担?其实,在刚开始接触相关软件时,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会觉得这是为了公开课的花样点缀,在日常教学中根本不可能频繁去使用,只会让进度变慢,而且觉得它更适合数学学科,因为这个学科更容易出数据,更直接看出学生思维的变化。后来接触了麻吉星教学系统,看了一些理论+实践的书籍,还看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课例,原本的想法也慢慢在改变,我觉得不能说软件对课堂的加持是一种负担,一种麻烦,主要还是在于你是否相信它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就像老师在课堂的出发点,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那仅仅只有这份爱心恐怕还是不够,应该拿出更多的耐心去研究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学追上时代的步伐,才是真正对学生有责任心的体现。再后来,我的想法是:应该要更勇敢走出去,去触碰边感知,再摸索边实践。你会发现其实它适用于各种学科,当时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不会用,不想改变而已。现在,我希望自己不仅会用,还能活用,更能巧用。就像陈蕾老师说的,若只是偶尔使用,并不能在课堂上用的自如,所以刻意练习是很重要的,那么多的功能,不定一节课都用到,可以安排比如这一周专门练习某一个功能,去辅助课堂启发学生,相信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也会慢慢看见学生的转变。
2、 学生“变”了
不仅在于学习方式的变,还在于学习态度的变,最后才是学习结果的变,这三者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如何让学生适应,在于老师对每节课任务的设计要花心思。一节课不求一味多的知识填充,而要将速度放缓,清晰地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更要明确,不是教得急、教得快就是好,而是教得稳、教得实才是对。我觉得这时候要适当的放下与取舍,放下学生怎么教都不肯听,和他就是学不会的焦虑。这一点听来很佛系,但有时候还真是不佛不行。每一种情绪背后,都隐含着某种需要。老师的情绪是希望学生不仅学会,成绩还能棒棒哒。学生的情绪是被逼学习的反抗,亦或是寻求关注的捣蛋。因此,每节课的训练点要取舍,做到少而精,同时照顾到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让他们手中的反馈器,不只是按出选择,而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浅谈或深谈、畅谈自己的思考过程。让每个人都“鲜活”这很不容易,需要我们静下心去观照,去收集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语言。用老师的变带动学生的变,引导他们从数据中发现,从数据中思考,从数据中学有所获。
3、 课堂“变”了
更进一步来说,教师只有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还是不够的。有句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如何实践是刻意练习,实践到位是注重细节。陈蕾老师今晚的课例截屏展示,我觉得正是自己在教学中常会遇见的。例如,当学生投票,都选中了对的答案,而极个别的答案是错的。这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做?我觉得麻吉星教学系统特别好的地方就是,不管谁选了啥都逃不过老师的眼,轻点柱状图就会出现投此选项的人,老师可以从中挑个别,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先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不一定他们是盲选的运气,这道题他们真的理解了也有可能,如果说得有理有据,那么及时给予学生加分和言语上的鼓励和肯定,激励的可能不止是这一两个孩子,也会刺激到他们的捣蛋小伙伴,心里会嘀咕:“他居然会解?!那我怎么可以输呢”,“哼!我也要认真听”的暗自较劲。
又如当学生投票,对错选项数量相当时,教师又该怎么做?正如有的老师觉得即便是选对的人中都有可能有是瞄到了别人按啥跟着按啥的从众心理。我觉得这个时候不妨让同桌两个先互说自己的想法,毕竟最开始是从心出发的选择偏主观。互说结束,再二次作答,或许结果又会发生改变。这时候请“从一而终”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坚持,再请改变选项的人也来谈一谈自己的思考。这么一来,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了说的机会,让那些成天游离课堂外的人慢慢适应,适应这样高效的互动课堂,我想,这么下去改变的不仅是他的学习习惯,还有他的人生。小小的反馈器按下的是某道题的选项,对错对课堂中学习的他们其实影响并不大。而好习惯的养成,按下的却是人生道路的风向标。
这篇就算开篇絮语吧,毕竟“活用”二字,就得跟着很多很多的实践。期待自己的“活用”小系列,继续去经历和发生,一点一滴改变自己、学生,还有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