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音频课笔记整理(上)
共30节课程,分为2大模块
笔记内容主要以精华小结为主,但不妨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
第一模块:我是谁
人类思维模式的三大问题:
直觉思维,自我中心,机械思维
l 直觉思维
由文化和社会传承带来的与现代社会脱节的直觉思维。
忽略基础概率:看似无关的信息,也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决策
“人都会假定自己的思维是理性的,但是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非理性的。”——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
(学会对传统、对权威、对惯例保持疑问,学会刨根问底地去追问为什么)
l 自我中心
由大脑发育进化不完备带来的自我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学说:我所看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所看到的一切 (经典案例:地心学说)
聚光灯效应:自认为周围的人在关注自己
必须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珍惜每一种思想的价值
(摆脱幼稚的自我中心,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
l 机械思维
能精准描述物理世界,但在心理世界举步维艰的机械思维。
心理的作用力——美好的事物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去期望某件事情会发生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会真的发生。
心理的反作用力——悲观的事物
抑郁症:带有负面情绪自我实现的预言,会构建出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悲观世界
(学会如何去构建一个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周围环境)
l 大脑为心理提供了生理约束
笛卡尔二元论:分离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是怎么运行的,和我们的心理世界没有任何关系,精神是精神,物质是物质。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旧约全书》
l 心理可以扭曲现实
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你会更加喜欢它。
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物理世界,也无法改变自己情绪的时候,他最好的做法就是扭曲现实,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上帝是怀着恶意和不满足的心理进入人世间的——《西西弗神话》阿尔伯特·加缪
(我们的心理世界不是对外部物理世界客观的、忠实的反应,而是我们根据基因的烙印、过去的经验、当下的物理世界,以及大脑的约束而构建出来的)
l 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
当你被一个社会群体排除在外的时候,你的痛觉中枢闹到会被激活,就想有人捅了你一刀一样。
人是社会的,离开社会的框架,离开群体的影响,忽略人与人的交互,则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
l 意识的核心——自由意志
我们的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副现象,它只是一个副产品,和我们的行为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自由意志并没有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只是一个旁观者。
我们的自由意志并不是来做决定的,它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l 具身认知——自我
用生理体验来“激活”心理感觉
我们有一种错觉,错误的认为我们更了解自己,这是因为“我”能看到“我自己”内心的想法,“我”知道“我自己”过去的历史。
但是,难以捉摸的潜意识与意识,使我们并不能清晰、准确无误地洞悉我们的内心,我们只能依靠观察此时的情绪与行为和生理状况等,来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
更不幸的事,我们因为聚焦行动、聚焦场景和聚焦自我,还在认识自我上有很大偏差。
1. 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
当你具体在做某件事时,你更多地关注与当下的行为,要完成你的行为,必然更多地关注事情后行为的细节,而不是全局
越宏观、越大局的解读,会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2. 聚焦场景导致的偏差
当我们对号入座社会群体的标签时,这些角色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认知
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当我们用不同的标签,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3. 聚焦自我导致的偏差
通常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贡献
对自我的聚焦,会使我们不仅夸大自己的贡献,也会夸大我们的感受
旁人通常能够给出更好的建议,而不是自己
“认识你自己”